高考语文知识点分享(汇总9篇)

写范文
更新:2024-11-03 14:28:05

摘要: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高考语文知识点分享(汇总9篇)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抚*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中教练武艺的*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中考语文知识点分享2

中考语文知识点

1、《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2、《我的信念》玛丽·居里波兰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3、《短文两篇》

①《行道树》是由*女作家张晓风所作。*作家之一。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过》《再生缘》《我在》《思想》及《从你美丽的流域》。

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第一次真好》,由*女作家周素珊所作。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故人来》、《寂寞黄昏后》、《心灯集》

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4、《论语》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解《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语文高考知识点3

面对高考成功没有捷径,但通往成功的路却有不同走法。高考语文怎么复习,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语文高考知识点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古诗歌——乐府·(敕勒歌)

敕勒川,*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

3.一川草*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4.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5.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6.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7.七律·乌鸦·和塞北草原

羽*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

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8.塞北草原诗:

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更招谗。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

9.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宋·王安石《北山》

10.草*青青柳*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唐·高骈《边方春兴》

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习惯*误读分享4

    本文主要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准备了“高考语文易错知识点分析”,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习惯*误读

由于习惯原因,尤其是方言的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意识地把一些字“约定俗成”地读错。如把“豇”读成?ān?,把“埋怨”中的“埋”读成mái,把“涮”读成shuā,把“档”读成dǎn?等。普通话基本功不扎实,在解题时常常会受习惯的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是解决习惯*误读问题的最好方法。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习惯*误读字。一是注重分类整理。注意收集生活中的习惯*误读字,从易错点入手分声母、韵母、声调三类进行整理。二是讲究即时记忆。一经发现,即时记忆,今天掌握一点,明天掌握一点,积少成多,不能等收集到一定的量才去突击强记。三是注意适时复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看看、读读,反复记忆,加深印象,直到真正掌握。

《短文三篇》预习提示

本课三篇短文,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生命、人自身、生活等大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而文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都是积极的。《热生命》是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蒙田(1533—1592)对生命本质的看法,“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因此要享受生活,抓紧时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人是一根能思想苇草》作者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本文是他对人生的独特感爱,人好比一根苇草,非常脆弱,但是人有思想,人又是伟大的,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信条》作者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他在这篇短文里,把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简化为“幼儿园里的规则”,“贴近生活,清晰明了”。三篇文章,篇幅短小,主题集中,见解新颖而不难理解,足以使我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受到启迪。

学习本文的方法:

(1)把握特征。这几篇短文都是“随笔”,是作者瞬时迸发的思想火花的记录,它充满了哲人的智慧,但并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因此,不能照一般议论文的方法进行过多的逻辑分析,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对语句哲理意义的深刻理解。

(2)重在实践。这几篇短文都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顿悟,也是他们走过的人生历程的高度浓缩。我们阅读时,要以他们为镜子,映照自己的心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检点自己的行为,并努力付诸实践。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5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有哪些知识点是必背的,有哪些考点,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夜曲》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夜夜曲》原文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1、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5、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考语文中的知识点分享6

中考复习已经开始了,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中的知识点,来帮助大家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希望各位考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张袂成*: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挥汗成,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中考语文知识点分析7

一: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科技文不是中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中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四: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五: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七: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

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中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八:作文——紧扣话题,拒绝硬伤

无论写什么文体,一定要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时刻体现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虚。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8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高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9

高考语文现代文是高考语文阅读的一种必考题型,关于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高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

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

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