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只怕不抵抗》。
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掌握2/4拍的歌曲的特点,休止符等音乐知识。
3、了解抗战时期*儿童团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4、通过创编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唱歌曲合理地把握歌曲的情绪,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歌曲中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基本节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休止符的准确运用还有欠缺,本课对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进一步练习,达到能准确表现休止符的目的,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轮唱的水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听《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做律动。
二、情景导入。
师:现在我们的祖国妈妈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可是以前它也有过苦难的历史80年前,日本侵占了我们*的领土,(播放图片日*侵华的画面)他们侵占了我们的领土,轰炸了我们的房屋,杀害了我们的*,我们的祖*亲面目全非,饱受痛苦煎熬!但我们并没有低下头来,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就连和我们同样年龄的孩子们也不例外。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儿童团,看看这些小英雄们都做了哪些事情?
播放儿童团动画录像(送鸡毛信、巡逻、抓汉奸、埋地雷……)
三、教授新课:只怕不抵抗
1.教师用充满激昂、热情的情绪演唱。学生们感受小战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
2.作者简介
3.按节奏读歌词
4.分析歌曲结构
5.精讲休止符
6.讲述延长音记号
7.模唱歌曲旋律用冲锋*dudu的声音和机关*dada的声音模唱全曲。
8.填唱歌词加入歌词,继续模唱
9.放范唱,生倾听,体会情感
10.歌词解说
11.不同形式的演唱:领唱跟轮唱
12.创编动作,集体起立,分组创编
四、课堂小结。
如果回到战争年代相信大家也都是*的大英雄,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效我们的国家,只有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就再也不会有人来侵略我们了,让我们为实现*主义事业时刻准备着!(聆听《*儿童团歌》出教室)
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的教学设计2
一、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筷子模拟横梁和柱子,用力压一压,看哪个先断裂?让学生通过动手*作发现横梁受压时比柱子更容易断裂和弯曲,从而导入新课,明确研究主题。第二部分: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研究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铁片,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强。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自己的理由。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弯曲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在三年级时,学生已做过纸条弯曲力的实验。同时,还积累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如:厚的物体承受的力大,钢铁比木头抗弯曲能力强等等,但是又存在许多疑问,如为什么用几十根柱子就能支撑起高楼大厦?本节课就将利用学生的这些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有帮助。
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2.科学探究
(1)识别和控制变量,采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2)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中不变量和改变量的识别与控制。
六、教学准备
1.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片;直尺;实验报告单。
2.教学用ppt。
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3
教材背景:
《抵抗弯曲》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课由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的*作和研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直尺。
2.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记录单及汇总表、直尺、4本科学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幻灯一:欣赏图片。问:你认为房屋和桥梁是靠什么支撑的?学生思考回答。
2、幻灯二:很多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横放的横梁和直立的柱子支撑的。
3、思考:横梁和柱子同时支撑着房屋,当它们受到向下的压力时,谁更容易弯曲?教师用纸盒,纸,垫圈分别模拟柱子,桥梁,重物进行演示。
其实是横梁!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因此
1.(出示桥梁图)这些桥梁都是靠哪些结构支撑住的?(出示房屋图片)房屋也有和桥梁相似的结构,指出柱子和横梁,一般的桥梁和房屋都是靠柱子和横梁支撑的。(出示横着的材料叫横梁,直立的材料叫柱子)
2.(出示桥断裂的图片)桥面断了桥墩没事,看来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所以我们要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引出课题:抵抗弯曲)
3.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桥面不容易弯曲?(板书: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换材料、缩短柱子间的距离……)
(当学生了解了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之后,自然会想到怎么样才会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于是由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桥梁断裂入手讨论,即贴近生活又具体。)
4.我们这节课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它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
1、出示: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宽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什么?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生讨论实验方法。
3、教师讲解:
(1)今天咱们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首先把纸横梁的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我们就以纸盒作为垫起高度,然后把横梁架上去,注意放中间位置,这里有一些垫圈,如何利用它来测试纸横梁抗弯曲能力呢?(生回答:往纸上放垫圈)
(2)垫圈应该放什么位置?怎样放?
(中间位置,一个一个叠上去轻轻地放)
4、出示“温馨提示”
5、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
6、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7、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我们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出示: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测:增加纸桥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什么?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2、出示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的纸桥粱:铁圈等。
3、生讨论实验方法。
4、教师讲解:现在有长度、宽度相同的纸横梁,如何改变它们的厚度?当它们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咱们再来研究研究,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
5、出示“温馨提示”
6、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7、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我们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厚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也增加了。)
8、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比较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这两组实验得出的数据,你知道要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9、出示结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三、研究横梁平放还是竖放好
1.看两个横切面都是长方形的,它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的?为什么?
2.用直尺师演示,学生感受。
四、课堂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找看,课后继续找。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4
课上下来也碰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考:
思考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能力有自己初始的认识与理解,应该值得肯定与研究。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研究纸的长短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作为演示实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考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的研究任务的安排与实际生活问题思考的活动安排似乎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对课没有仔细地思考,很多环节的衔接课前没有仔细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研究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学生对横梁和竖梁的认识是很牵强的。
思考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纸弯折后有不少的**,**也势必影响其抗弯能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
《抵抗弯曲》的教学反思5
10月10日,因为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安排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我选择了《抵抗弯曲》一课。
这堂课,我改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汇报搜集整理资料)。而是本着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改进方案,实施方案。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
从学生模仿演示试测一张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差异大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影响抵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等,在学生不能顺利说出这些因素时,可以把学生实验中的用纸拿出来,让他们比较,就能明显地发现两者的区别。同样的引导方法,也能让学生说出纸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宽度不同。这里的引导是非常顺利的,即使是在借班的五年级,他们也能如我所愿。
用一句“假如要让结果更接近,应该把这些不同的因素改变成怎样?”自然的导入第二阶段的实验方案中去,抛出一句“怎样使这些不同变为相同?”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了实验方案的选择。在这里的引导“比如说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纸应该怎样?“这话非常有用,学生自然会想到要选择相同的纸,从而也就理解了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的相同。架空的高度,宽度的控制,因为在演示时,我使用了两块木块,学生自然就也想到了相同的木块,在这里学生因为对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本身的理解不够,所以使用投影的说明就很有必要,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架空的意思,又让学生知道了最关键的一步*作方法。
在放垫片的方法指导上,强调的是一个一个地轻轻地放在中间。不要求重叠,因为在*作中是很难重叠的。
在发给材料实验测试一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后,让学生汇报,结果自然还会有一些误差,这时让学生自我分析很有意,这是一次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反思,学生说出了更多的产生误差的原因,比如朝上的面可能有变化。反思在这里就是对实验的又一次地改进。这当中或许会有冷场,这时的教师可能需要作一些提示、补充。
然后引导学生在改进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测试两倍纸和三倍纸的抗弯曲能力,结果汇报的差异会更大,(因为选用粘贴的缘故,我很后悔把纸粘在一起制作两倍纸、三倍纸)再次让学生反思误差的成因,在表扬的基础上,教师点出科学误差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强调严谨对于科学的重要*。不过,误差再大,对我们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影响。学生还是会明显地发现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
在这节课的最后小结上,我点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并提出一总结*的问题:这个实验方案中有哪些保持不变的因素?哪些改变的因素?提醒学生要研究的因素就是要改变的因素,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做了一个准备。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自己觉得很严谨,像是健美的模特,没有一丝赘肉。每一步都是相关联的,都是为后面的教学准备的。比如“开堂的演示”不仅是为了导入,为了让学生的模仿,也为学生控制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提供了思维的源泉。比如说第一次试测时为大家提供的各种不同的纸,不仅是想得到一个差异大的结果,更是为学习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准备,而且对于教师的引导也有巨大的帮助。再如对每一次结果的反思,这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总结的提问,也不仅仅是总结,更重要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课堂中的幻灯演示也是恰到好处,解决了实验中最难的一步,让实验的结果在自己的控制之内。
本堂课自己最满意的是整个教学结构的严谨。和幻灯片得到的效果。
意外的是,把两倍纸、三倍纸用固体胶粘在一起后,得到的结果误差比直接叠大的多,这使我对新教材的改动“把粘写在教学参考用书”不理解。或许,编者的用意也就是只要学生能得出“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这个结果就ok了。不过,这对实验的控制真的是不利的。粘的厚度和面积对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粘”也就成了造成误差的罪魁祸首了。
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6
曾听过人家描述如何上《抵抗弯曲》,说来也巧,今天轮到自已来上了。
按人家的描述,厚度增加后,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应明显增加。为了上课时不出意外,上课前自己学着小学生做了起来。自已学着人家讲的,用相同的纸裁了几张长与宽都相同的纸条,没有垫圈,就用回形针代替。一张纸的厚度时,纸能承受2个回形针的重量,两张纸、三张纸,随着纸的厚度的增加,纸能承受的回形针数几乎是成倍的增加,没有像人家所说的明显的增加!那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做实验,学生根本不能得出教材所期望得出的结论。难道是教材出了问题——有的材料厚度增加了,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而有的材料不是这样的,甚至增加的量比成倍的数还要少。如果我们按实际*作来得出结论,那与生活中的现实又相背!
后来想想,也许是我们*作上出的问题,可能是书上根本没有明确告诉大家如何*作,结果,这么多的科学教师各自为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那*作方面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我们用厚一点的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用薄的纸就不行呢?后来从后面的结构科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把两张纸叠到一起架空与把两张纸粘到一起再架空,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这样,纸的结构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与其说纸的厚度增加使纸的承重能力显著增加,倒不如说结构的变化使承重能力增强得更加明显。
科学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老师不容易搞懂,学生更不容易搞懂,这也无形中要求科学教师要多思考、多实践。知道站在人家的肩膀上是好事,但你也要知道这样摔下来会更疼!
《抵抗弯曲》的教学反思范文7
10月10日,因为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安排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我选择了《抵抗弯曲》一课。
这堂课,我改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汇报搜集整理资料)。而是本着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改进方案,实施方案。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
从学生模仿演示试测一张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差异大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影响抵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等,在学生不能顺利说出这些因素时,可以把学生实验中的用纸拿出来,让他们比较,就能明显地发现两者的区别。同样的引导方法,也能让学生说出纸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宽度不同。这里的引导是非常顺利的,即使是在借班的五年级,他们也能如我所愿。
用一句“假如要让结果更接近,应该把这些不同的因素改变成怎样?”自然的导入第二阶段的实验方案中去,抛出一句“怎样使这些不同变为相同?”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了实验方案的选择。在这里的引导“比如说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纸应该怎样?“这话非常有用,学生自然会想到要选择相同的纸,从而也就理解了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的相同。架空的高度,宽度的控制,因为在演示时,我使用了两块木块,学生自然就也想到了相同的木块,在这里学生因为对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本身的理解不够,所以使用投影的说明就很有必要,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架空的意思,又让学生知道了最关键的一步*作方法。
在放垫片的方法指导上,强调的是一个一个地轻轻地放在中间。不要求重叠,因为在*作中是很难重叠的。
在发给材料实验测试一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后,让学生汇报,结果自然还会有一些误差,这时让学生自我分析很有意,这是一次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反思,学生说出了更多的产生误差的原因,比如朝上的面可能有变化。反思在这里就是对实验的又一次地改进。这当中或许会有冷场,这时的教师可能需要作一些提示、补充。
然后引导学生在改进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测试两倍纸和三倍纸的抗弯曲能力,结果汇报的差异会更大,(因为选用粘贴的缘故,我很后悔把纸粘在一起制作两倍纸、三倍纸)再次让学生反思误差的成因,在表扬的基础上,教师点出科学误差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强调严谨对于科学的重要*。不过,误差再大,对我们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影响。学生还是会明显地发现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
在这节课的最后小结上,我点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并提出一总结*的问题:这个实验方案中有哪些保持不变的因素?哪些改变的因素?提醒学生要研究的因素就是要改变的因素,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做了一个准备。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自己觉得很严谨,像是健美的模特,没有一丝赘肉。每一步都是相关联的,都是为后面的教学准备的。比如“开堂的演示”不仅是为了导入,为了让学生的模仿,也为学生控制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提供了思维的源泉。比如说第一次试测时为大家提供的各种不同的纸,不仅是想得到一个差异大的结果,更是为学习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准备,而且对于教师的引导也有巨大的帮助。再如对每一次结果的反思,这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总结的提问,也不仅仅是总结,更重要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课堂中的幻灯演示也是恰到好处,解决了实验中最难的一步,让实验的结果在自己的控制之内。
本堂课自己最满意的是整个教学结构的严谨。和幻灯片得到的效果。
意外的是,把两倍纸、三倍纸用固体胶粘在一起后,得到的结果误差比直接叠大的多,这使我对新教材的改动“把粘写在教学参考用书”不理解。或许,编者的用意也就是只要学生能得出“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这个结果就ok了。不过,这对实验的控制真的是不利的。粘的厚度和面积对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粘”也就成了造成误差的罪魁祸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