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说课稿(热门2篇)

写范文
更新:2024-06-26 13:22:57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目标和终极理想。

沂水春风说课稿(热门2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我授课的班级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成绩都很一般,但学习态度都尚可,根据这个现状,我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统一,尤其强调课前预习。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整理生字新词与重点文言现象到手册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读、自疑、自解,体会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理想,沂水春风图)引入材料:杨树达《论语疏证》,《朱子语类》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丈人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认识提升到理*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

《沂水春风》高二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我授课的班级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成绩都很一般,但学习态度都尚可,根据这个现状,我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统一,尤其强调课前预习。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整理生字新词与重点文言现象到手册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读、自疑、自解,体会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理想,沂水春风图)引入材料:杨树达《论语疏证》,《朱子语类》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丈人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认识提升到理*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