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

写范文发表于:2020-10-05 06:32:08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二】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第2篇: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二】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第3篇: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

教学过程: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1.《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article/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2.学生分组进行研读,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四)小结

(五)辅导学生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朱熹的《春日》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