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突破与维持的平衡创业故事

写范文发表于:2020-09-10 19:11:46

在2005年美国专利获得量排名中,佳能集团以1828件专利数名列第二位,连续十四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三甲位置,累计专利数仅次于ibm公司。

这样的成果后面,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的。佳能每年以销售额的8%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并计划今后把用于研发的投资,在2004年的基础上再提高80%,也就是说将要达到每年5000亿日元的规模。即使如此,佳能现任总裁御手洗士夫仍不无惋惜地说:"回顾过去,我惟一的遗憾就是未能在研发领域进行更多的投资。"

佳能突破与维持的平衡创业故事

不断涌现出来的自有技术为佳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最终实现了佳能现在多元化的产品格局。

新技术开创新产业

提起佳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照相机。没错,佳能的确是从照相机起家的。1933年,在妇产科医生御手洗毅的资金帮助下,从孩提时代就喜欢琢磨相机的吉田五郎、内田三郎和前田武男三个发烧友,一起在东京的一间三层木板房公寓里创立了一家精机光学研究所,这便是佳能公司的前身。第二年,他们试制出了日本第一台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这也是佳能提出的第一项知识产权实用方案。从那时起,佳能就意识到了研发的重要*,也为佳能成为技术型企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进入市场复印机市场,70年代末期投资打印机,凭借着技术优势,佳能的消费群体不但由相机发烧友发展到了办公一族,并在半导体制造设备、影视播出设备以及医疗设备等许多*领域同样获得了成功。

而一直以来,佳能采取的最基本的经营战略就是,采用自己的技术进行革新,开拓新市场。这种将新产品与研究独创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研发作风,从佳能创业以来就没有改变过。现在,这种战略更加突出。

"一般来说,以某项技术为基盘,再开拓这项技术,派生出新型产业。一方面发展自己已拥有的技术,另一方面开发新技术,开创新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追求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经营战略。"御手洗士夫曾这样说过。

自从1995年,御手洗士夫掌舵佳能以来,便一直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提出"加快产品研发"的集团战略。这使佳能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掌握了自有技术,因此得以领先市场,并取得高附加值,获得高利润,而后继续投入研发,形成了以技术力为龙头的良*循环。

为了对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反应,佳能的产品开发路线也做出了调整。

关键技术的反复使用一直是佳能的传统,比如,为制造普通纸复印机而开发出来的电子照相技术,现在,不仅应用于普通纸复印机,在这之后的激光打印机、数码全彩*复印机都运用了这项技术。

但是,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如果还像通常那样,先进行关键技术开发,再转到产品开发,每件产品都需要3年时间才能开发出来,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佳能的"产品开发部队"一改以往的做法,他们从侧面观察关键技术开发状况,根据情况适时地运用到产品的开发中去。新的做法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

目标:"非消费者"

将技术转化为专利,并最大限度地活用这些知识财富,可谓是佳能的看家本领。而这些技术也正是佳能颠覆竞争对手、领先市场的有力武器。

1934年9月,从佳能提出第一项照相机开发实用方案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光学器械制造公司,同时也是相机制造公司——尼康,已经取得当时大多数的照相机相关专利。如何回避这些已经是别人的专利,是当时佳能创立者面对的最大难题。

十几年后,当佳能欲进*复印机产业的时候,美国施乐公司也是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相关专利。

从17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开始,施乐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就一直保持着在世界复印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施乐也几乎成了"复印"的代名词。为了阻止竞争公司的加入,施乐先后为其研发的复印机申请了500多项专利,几乎囊括了复印机的全部部件和所有关键技术环节。

面对施乐公司强大的实力和几乎无懈可击的专利保护壁垒,佳能却没有望"机"兴叹。一方面,佳能力求在相应的技术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广泛展开对施乐复印机用户的调查,终于发现了施乐的"软肋"——一些现有客户对施乐的复印机抱怨,价格昂贵、*作复杂、体积太大等等。最后,佳能决定抢先占领更有发展前景的小型复印机市场领域,佳能花了三年时间开发出了自己的复印技术,又用三年时间生产出了第一款小型办公和家用复印机产品。虽然佳能这款复印机算不上完美,但他改变了复印机专人*作的历史,让更多人用上了复印机,并最终破坏了复印机市场统治者——施乐的统治地位,也令世界开始对佳能刮目相看。

1968年,佳能发表了复印机开发的提案后,向施乐提出了"希望在缔结秘密条约的基础上,派遣技术者参观复印机生产工厂"的请求。请求被接受后,很多佳能的技术人员来到了施乐。同时,施乐也向佳能的考察队伍了解信息,计划将佳能准备申请的专利项目全部提前申请。但是,当时佳能已经拥有大量的专利权,由于害怕佳能会用这些专利权对自己发起*,施乐最后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提出了希望和佳能签订"相互供给条约"。

这次事件后,佳能加快了实行知识产权战略的步伐,也由此产生了重视自己的专利,在专利交换中再给对手迎头一击的想法。

"如果佳能没有这些专利,那支付给其他公司的专利使用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佳能知识产权法务总部长田中信义说。这种做法同时使佳能随时关注对手,从中发现没被注意到的资料和信息,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佳能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2000年12月,佳能复印机的连结销售额为8232亿日元,假如佳能没有这些专利等无形资产,而要依靠其他公司的技术支持来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话,销售额中3%到5%都必须支付给其他公司。这意味着,佳能2460万日元的利润中,有10%到17%都要损失掉了。

除此之外,佳能还活用"休眠专利",这一做法同样让佳能受益非浅。

在胶卷上涂上一层红光,可以让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土检查出来。这项专利是佳能在1986年创立,属于比较老的专利了。扫描仪的*能提高以后,连尘土那样的微小颗粒也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读取的画面形成黑点。为了使扫描仪对微小的尘土不发生感应,就要利用这项能感知微小颗粒的技术专利,开发新的系统。

在最开始的时候,扫描仪的开发队伍并没有注意这项专利,当时正好有一个美国的投资企业向佳能推销类似的技术,佳能本考虑引进。为了慎重起见,就对公司内的专利进行了一次大检查,这才知道,相同的技术佳能早就开发出来了。2001年,佳能制造出的新模型的一部分,就充分利用了这项技术。

执著与独善的临界点

佳能研究开发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懈。坚持走自主开发的道路,认定一个研究课题就不弃不舍地开发下去,直到成功,这是佳能从复印机开发时代持续到现在的传统。

但是,这种对独创*的执著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独善"行为。这种行为无视产业化的可能*,毫无意义地反复上演着技术开发的消耗战。御手洗士夫就任佳能总裁后,首先将佳能从事开发计算机主板的全资子公司——火力公司,卖给了摩托罗拉,就是因为它是这一类技术的典型。一些研究偏离企业追求利润的目的,却还在无休止地继续开发,在御手洗士夫的眼中,这已经成为佳能的"大毒瘤"。

"研发也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环节,不合算的经营就要停止。企业要经常*进行研发大盘点。在三、五年内有发展前景、能够实现商品化的技术就继续研究下去;没有前景,不符合核算的研究开发就要立即停止。"为了让研发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御手洗士夫下了这样的命令。

在计算机项目撤出后,佳能进行了"研发大盘点",对于研发时间过长、看不到商品化前景的研究课题马上停止。这时,对于每个可能实现商品化的课题,研发小组都得首先在心里估测一下,这个课题的研发会不会超过3年,如果超过3年,那么它是否符合财务核算指标。

其实,已经走进死胡同的研发,由高层发令,一举切掉,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在佳能撤出计算机产业后,很多人都在自己拿手的技术领域中深入挖掘,实现了重大突破,重新焕发出活力。不懈的坚持和严格的盘点相结合,也成为了佳能技术开发的新模式。

破坏*创新以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为目标,首次向市场引入并不完善,或略显粗糙的技术,为新的群体,提供价格更便宜,使用更简单、方便的产品。由于吸引了更多"非消费者",进而颠覆了原有市场统治者的地位。

记者手记

在采写佳能这个经典案例企业时,让我不禁想到当初佳能准备进*复印机市场时,遇到的最大竞争对手——美国施乐公司。

施乐公司同样非常重视研发,在研发投入上也一向慷慨。这是施乐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保障。但是,施乐与佳能却完全不同。

佳能的技术研发政策是"技术研发要适应企业追求利润的目的",而如何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商品,却似乎是施乐一直没能解决好的问题。

施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pc,但却是ibm第一个将pc推向了市场,施乐首先使用了鼠标点击图形界面,但却被微软用在了自己的视窗上;施乐发明了因特网,但却成了思科和3公司的拳头产品。施乐是技术的先锋,但却没能成为it业的市场领袖。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通过对多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调查后发现,技术改进速度通常比消费者所能吸收的速度要快。

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手机的功能日益更新,而我们真正能用到的并不多。

那么,技术开发是要以技术商品化为方向,还是以对技术的执著追求为方向;技术开发的速度比市场的吸收速度快多少才算合适,这可能就是企业在技术研发时要考虑的问题了。

 

第2篇:佳能突破与维持的平衡创业故事

在2005年美国专利获得量排名中,佳能集团以1828件专利数名列第二位,连续十四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三甲位置,累计专利数仅次于ibm公司。

这样的成果后面,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的。佳能每年以销售额的8%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并计划今后把用于研发的投资,在2004年的基础上再提高80%,也就是说将要达到每年5000亿日元的规模。即使如此,佳能现任总裁御手洗士夫仍不无惋惜地说:"回顾过去,我惟一的遗憾就是未能在研发领域进行更多的投资。"

不断涌现出来的自有技术为佳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最终实现了佳能现在多元化的产品格局。

新技术开创新产业

提起佳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照相机。没错,佳能的确是从照相机起家的。1933年,在妇产科医生御手洗毅的资金帮助下,从孩提时代就喜欢琢磨相机的吉田五郎、内田三郎和前田武男三个发烧友,一起在东京的一间三层木板房公寓里创立了一家精机光学研究所,这便是佳能公司的前身。第二年,他们试制出了日本第一台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这也是佳能提出的第一项知识产权实用方案。从那时起,佳能就意识到了研发的重要*,也为佳能成为技术型企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进入市场复印机市场,70年代末期投资打印机,凭借着技术优势,佳能的消费群体不但由相机发烧友发展到了办公一族,并在半导体制造设备、影视播出设备以及医疗设备等许多*领域同样获得了成功。

而一直以来,佳能采取的最基本的经营战略就是,采用自己的技术进行革新,开拓新市场。这种将新产品与研究独创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研发作风,从佳能创业以来就没有改变过。现在,这种战略更加突出。

"一般来说,以某项技术为基盘,再开拓这项技术,派生出新型产业。一方面发展自己已拥有的技术,另一方面开发新技术,开创新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追求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经营战略。"御手洗士夫曾这样说过。

自从1995年,御手洗士夫掌舵佳能以来,便一直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提出"加快产品研发"的集团战略。这使佳能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掌握了自有技术,因此得以领先市场,并取得高附加值,获得高利润,而后继续投入研发,形成了以技术力为龙头的良*循环。

为了对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反应,佳能的产品开发路线也做出了调整。

关键技术的反复使用一直是佳能的传统,比如,为制造普通纸复印机而开发出来的电子照相技术,现在,不仅应用于普通纸复印机,在这之后的激光打印机、数码全彩*复印机都运用了这项技术。

但是,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如果还像通常那样,先进行关键技术开发,再转到产品开发,每件产品都需要3年时间才能开发出来,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佳能的"产品开发部队"一改以往的做法,他们从侧面观察关键技术开发状况,根据情况适时地运用到产品的开发中去。新的做法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

目标:"非消费者"

将技术转化为专利,并最大限度地活用这些知识财富,可谓是佳能的看家本领。而这些技术也正是佳能颠覆竞争对手、领先市场的有力武器。

1934年9月,从佳能提出第一项照相机开发实用方案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光学器械制造公司,同时也是相机制造公司——尼康,已经取得当时大多数的照相机相关专利。如何回避这些已经是别人的专利,是当时佳能创立者面对的最大难题。

十几年后,当佳能欲进*复印机产业的时候,美国施乐公司也是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相关专利。

从17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开始,施乐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就一直保持着在世界复印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施乐也几乎成了"复印"的代名词。为了阻止竞争公司的加入,施乐先后为其研发的复印机申请了500多项专利,几乎囊括了复印机的全部部件和所有关键技术环节。

面对施乐公司强大的实力和几乎无懈可击的专利保护壁垒,佳能却没有望"机"兴叹。一方面,佳能力求在相应的技术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广泛展开对施乐复印机用户的调查,终于发现了施乐的"软肋"——一些现有客户对施乐的复印机抱怨,价格昂贵、*作复杂、体积太大等等。最后,佳能决定抢先占领更有发展前景的小型复印机市场领域,佳能花了三年时间开发出了自己的复印技术,又用三年时间生产出了第一款小型办公和家用复印机产品。虽然佳能这款复印机算不上完美,但他改变了复印机专人*作的历史,让更多人用上了复印机,并最终破坏了复印机市场统治者——施乐的统治地位,也令世界开始对佳能刮目相看。

1968年,佳能发表了复印机开发的提案后,向施乐提出了"希望在缔结秘密条约的基础上,派遣技术者参观复印机生产工厂"的请求。请求被接受后,很多佳能的技术人员来到了施乐。同时,施乐也向佳能的考察队伍了解信息,计划将佳能准备申请的专利项目全部提前申请。但是,当时佳能已经拥有大量的专利权,由于害怕佳能会用这些专利权对自己发起*,施乐最后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提出了希望和佳能签订"相互供给条约"。

这次事件后,佳能加快了实行知识产权战略的步伐,也由此产生了重视自己的专利,在专利交换中再给对手迎头一击的想法。

"如果佳能没有这些专利,那支付给其他公司的专利使用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佳能知识产权法务总部长田中信义说。这种做法同时使佳能随时关注对手,从中发现没被注意到的资料和信息,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佳能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2000年12月,佳能复印机的连结销售额为8232亿日元,假如佳能没有这些专利等无形资产,而要依靠其他公司的技术支持来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话,销售额中3%到5%都必须支付给其他公司。这意味着,佳能2460万日元的利润中,有10%到17%都要损失掉了。

除此之外,佳能还活用"休眠专利",这一做法同样让佳能受益非浅。

在胶卷上涂上一层红光,可以让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土检查出来。这项专利是佳能在1986年创立,属于比较老的专利了。扫描仪的*能提高以后,连尘土那样的微小颗粒也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读取的画面形成黑点。为了使扫描仪对微小的尘土不发生感应,就要利用这项能感知微小颗粒的技术专利,开发新的系统。

在最开始的时候,扫描仪的开发队伍并没有注意这项专利,当时正好有一个美国的投资企业向佳能推销类似的技术,佳能本考虑引进。为了慎重起见,就对公司内的专利进行了一次大检查,这才知道,相同的技术佳能早就开发出来了。2001年,佳能制造出的新模型的一部分,就充分利用了这项技术。

执著与独善的临界点

佳能研究开发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懈。坚持走自主开发的道路,认定一个研究课题就不弃不舍地开发下去,直到成功,这是佳能从复印机开发时代持续到现在的传统。

但是,这种对独创*的执著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独善"行为。这种行为无视产业化的可能*,毫无意义地反复上演着技术开发的消耗战。御手洗士夫就任佳能总裁后,首先将佳能从事开发计算机主板的全资子公司——火力公司,卖给了摩托罗拉,就是因为它是这一类技术的典型。一些研究偏离企业追求利润的目的,却还在无休止地继续开发,在御手洗士夫的眼中,这已经成为佳能的"大毒瘤"。

"研发也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环节,不合算的经营就要停止。企业要经常*进行研发大盘点。在三、五年内有发展前景、能够实现商品化的技术就继续研究下去;没有前景,不符合核算的研究开发就要立即停止。"为了让研发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御手洗士夫下了这样的命令。

在计算机项目撤出后,佳能进行了"研发大盘点",对于研发时间过长、看不到商品化前景的研究课题马上停止。这时,对于每个可能实现商品化的课题,研发小组都得首先在心里估测一下,这个课题的研发会不会超过3年,如果超过3年,那么它是否符合财务核算指标。

其实,已经走进死胡同的研发,由高层发令,一举切掉,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在佳能撤出计算机产业后,很多人都在自己拿手的技术领域中深入挖掘,实现了重大突破,重新焕发出活力。不懈的坚持和严格的盘点相结合,也成为了佳能技术开发的新模式。

破坏*创新以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为目标,首次向市场引入并不完善,或略显粗糙的技术,为新的群体,提供价格更便宜,使用更简单、方便的产品。由于吸引了更多"非消费者",进而颠覆了原有市场统治者的地位。

记者手记

在采写佳能这个经典案例企业时,让我不禁想到当初佳能准备进*复印机市场时,遇到的最大竞争对手——美国施乐公司。

施乐公司同样非常重视研发,在研发投入上也一向慷慨。这是施乐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保障。但是,施乐与佳能却完全不同。

佳能的技术研发政策是"技术研发要适应企业追求利润的目的",而如何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商品,却似乎是施乐一直没能解决好的问题。

施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pc,但却是ibm第一个将pc推向了市场,施乐首先使用了鼠标点击图形界面,但却被微软用在了自己的视窗上;施乐发明了因特网,但却成了思科和3公司的拳头产品。施乐是技术的先锋,但却没能成为it业的市场领袖。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通过对多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调查后发现,技术改进速度通常比消费者所能吸收的速度要快。

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手机的功能日益更新,而我们真正能用到的并不多。

那么,技术开发是要以技术商品化为方向,还是以对技术的执著追求为方向;技术开发的速度比市场的吸收速度快多少才算合适,这可能就是企业在技术研发时要考虑的问题了。

 

第3篇:羊羊得意的财富突破农村创业故事

今年32岁的黄聪,年纪不大,却是松滋市山羊产业举足轻重的人物。山羊给他带来了烦恼,也给他带来了财富。这个他又爱又恨的行业,为他实现了“羊羊”得意的财富突破。

人小志大,成佼佼者

黄聪的家在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这里植被丰富,一直以来都有养羊的传统。他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他跟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卖水果维持家用,而黄聪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到13岁的他当起了放羊娃。

在刘家场镇做山羊买卖的圈子里,黄聪显得很特殊。一群成年人做的生意里只有黄聪是个孩子。大伙觉得他肯定干不成事,而黄聪却有着自己的优势:别人吃不了的苦,他吃得了;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愿意干。大人们嫌麻烦不愿跑去的远路,他愿意跑;大人们觉得看不上眼的少数羊,他愿意收。

就这样,短短五年时间,黄聪几乎跑遍了镇上所有养殖户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细心地积累了很多信息,哪片山区有农户养羊,谁家羊养得好,能卖上高价他都清楚。当做了很多年山羊买卖的经纪人还在骑着摩托车到处收羊的时候,原本不起眼的黄聪,却成了佼佼者,成了当地第一个买上小货车到周边乡镇收羊的人。

这一年,他21岁。

因为爱情,告别本行

在农村,21岁是一个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黄聪家的条件已经是村里最好的了,但却一直找不到女朋友。

一次,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他兴奋赴约。本来两人还聊得挺好,可是当对方得知了他是做山羊买卖后,当场面露难堪,回去再也没跟他联系过。

此后,黄聪几次相亲经历,拒绝他的也是相同的理由,对方不想找做山羊买卖的。他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自己做的竟然是个又脏又累还不稳定的活儿。

为了得到爱情,黄聪不得不放弃给他带来了财富的山羊买卖,发誓再也不干这行了。

后来,他到一个羽绒加工厂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盘下了厂里的四台破旧机器。4年后,他赚到了一百多万元,拿着外出打工的积蓄在村里盖了新房,结了婚。

他成了大伙羡慕的对象,在村里是风风光光的人物。

重*旧业,困难重重

2008年,他买了四辆大货车跑运输。可就在从事运输行业的过程中,一个发现让他再次被山羊吸引,拾起了那个曾经让他苦恼的行业。

那天,黄聪跟几个外地朋友聊天时,发现他们对刘场镇山羊肉念念不忘,并向他打听哪里可以买得到。起先,黄聪也没有很在意,可是问者多了,他又止不住心里的激动,决定放弃运输生意,继续跟羊打交道。

朋友们都觉得吃惊,没想到他又要重拾旧业,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黄聪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通过村*以6万元的价格租下了4亩荒地,花了30多万元建了两栋可以养殖1000只山羊的标准化羊舍。考虑到本地山羊品种老化、养殖周期长、出肉率低等缺陷,他专门花14万元去山东一个羊场引进了纯种波尔山羊。

经过10个多月的精心饲养,黄聪的300多只羊终于出栏了。他本以为以他过去的经验,羊一出栏就能联系到以前认识的客商来买,没想到以前的客商很多都不做了。最后,他把羊大部分销到了湖南。没有卖出的羊,他别出心裁地加工成了熏肉成品。

大胆创新,苦乐同行

这本是一个无奈之举,却让黄聪再一次大获丰收。

当时,他找到松滋市的一个特产商店,推销自己的产品。店主很快就答应了,因为这种熏羊肉正是市场上缺少的。它的熏制不同于北方,剁了以后放点花椒、姜、大蒜,用开水一煮就好吃,很受消费者欢迎。计算了成本,深加工的利润之高,让他兴奋不已。于是他乘胜追击,着手建立自己的产业链,包含养殖厂、屠宰厂和食品加工厂。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相信喂羊的不如贩羊的,贩羊的不如杀羊的,杀羊的不如搞加工的。

2010年年底,黄聪开始在承包的山下建厂。可这时候他的积蓄就只剩下不到20万元,为此他欠下了50多万元的债务。在建厂期间,他的心思全都扑在了建筑工地上,根本顾及不到养殖这一块,导致羊病的病、死的死,损失很大。

2011年4月,黄聪的屠宰加工厂终于建成了。可这时候,养殖场里已经没有多少山羊能供他加工。没有羊,怎么加工产品,挣钱偿还建厂时欠下的外债呢?

没办法,黄聪就只能去当地农户家先收点羊做加工,但是在收羊的过程中,他发现镇上不但养羊的越来越少了,而且羊的品质也不好,能达到自己屠宰加工标准的山羊少之又少。

一番思考后,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合作社,希望以此来整合当地的养羊资源。这样不但可以规范市场,让养殖户赚到钱,同时还能保证自己加工厂的货源。

那段日子,黄聪把全部的时间用在了走访农户上,因为农户养殖大多在山里,有些地方甚至还不通车,他就步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聪的努力下,先后有170多家养殖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不但免费给养殖户提供种羊,更新养殖品种。同时还建立了一个交易平台。黄聪利用自己跑运输的资源联系到了很多外地客商来合作社买羊。养羊销路不愁,大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仅半年的时间,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就从几千只发展到了三万多只。

黄聪预计今年他的收入将超过800万元。

几经波折,胆大心细的黄聪,和山羊再续前缘,终于“羊羊”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