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消逝的钟声》说课稿设计

写范文发表于:2020-09-07 20:20:25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高中语文《消逝的钟声》说课稿设计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妈妈()

自形方面:花(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墙上,挂满——树上,挂满——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限时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限时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业:

必做:

1、自习课上,把课文朗读给学习伙伴听。

2、阅读读本第二课《放风筝》,感受想象的乐趣。

选做:把你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旁边还可以配上你的描写。(老师会在板报中进行展览)

板书设计:

(图片)

金鱼游

看花灯蝴蝶飞

玉龙甩

各式各样漂亮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说话这三方面设计的。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课要落实的三个目标。

1、我能在田字格里写好“花”“飞”二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读得很好()

②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③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3、我看到了、、的花灯。

 

第2篇:高中语文《消逝的钟声》说课稿设计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妈妈()

自形方面:花(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墙上,挂满——树上,挂满——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限时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限时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业:

必做:

1、自习课上,把课文朗读给学习伙伴听。

2、阅读读本第二课《放风筝》,感受想象的乐趣。

选做:把你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旁边还可以配上你的描写。(老师会在板报中进行展览)

板书设计:

(图片)

金鱼游

看花灯蝴蝶飞

玉龙甩

各式各样漂亮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说话这三方面设计的。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课要落实的三个目标。

1、我能在田字格里写好“花”“飞”二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读得很好()

②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③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3、我看到了、、的花灯。

 

第3篇:初中语文人教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抒情*;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