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荆玉篇唐诗原文及赏析

写范文发表于:2020-08-25 12:28:47

*戌岁,余从左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幕次于张掖河。河州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幽朔地寒,与*稍异。予家世好服食,昔常饵之。及此役也,而息意兹味。戍人有荐嘉蔬者,此物存焉。余倏尔而笑曰:始者与此君别,不图至是而见之,岂非神明嘉惠,将欲扶吾寿也。因为乔公昌言其能。时东莱王仲烈亦同旅舍,闻而大喜。甘心食之,已旬有五日矣。适有行人,自谓能知*者,谓乔公曰:此白棘也,公何谬哉!仲烈愕然而疑。亦曰:吾怪其味甘,今果如此。乔公信是言,乃讥予,作《采玉篇》,谓宋人不识玉而宝珉石也。予心知必是。犹以独见之故,被夺于众人,乃喟然而叹曰:嗟乎!人之大明者目也。心之至信者口也。夫目照五*,口分五味,玄黄甘苦,亦可断而而惑矣。而路傍一议,二子赠疑,况君臣之际,朋友之间乎?自是而观,则万物之情可见也。感《采玉咏》,而作《观玉篇》以答之,并示仲烈。讥其失真也。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

观荆玉篇唐诗原文及赏析

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轻重有殊伦。

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赏析」

《观荆玉篇》为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五言古诗,是一首寓意古诗。此诗作于*戌岁,即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诗因“仙人杖”的真伪之辨而发。

这是一首寓意古诗,由诗序可知此诗作于*戌岁,即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诗因“仙人杖”的真伪之辨而发。陈子昂以为真,乔知之听信“行人”之言以为假并作《采玉篇》讥之,从而引起陈子昂的一番感慨,“嗟乎人之大甘苦,亦可断而不惑矣,而路傍一议,二子增疑,况君臣之际,朋友之间乎”,于是,“感《采玉咏》而作《观玉篇》”。明了写作起因,其寓含的真义便昭示无遗,诗人着重的是通过人之言与玉之质的关系以寄托自己对遇合于“君臣之际”、取信于“朋友之间”的真诚期望。

 

第2篇:观荆玉篇唐诗原文及赏析

*戌岁,余从左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幕次于张掖河。河州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幽朔地寒,与*稍异。予家世好服食,昔常饵之。及此役也,而息意兹味。戍人有荐嘉蔬者,此物存焉。余倏尔而笑曰:始者与此君别,不图至是而见之,岂非神明嘉惠,将欲扶吾寿也。因为乔公昌言其能。时东莱王仲烈亦同旅舍,闻而大喜。甘心食之,已旬有五日矣。适有行人,自谓能知*者,谓乔公曰:此白棘也,公何谬哉!仲烈愕然而疑。亦曰:吾怪其味甘,今果如此。乔公信是言,乃讥予,作《采玉篇》,谓宋人不识玉而宝珉石也。予心知必是。犹以独见之故,被夺于众人,乃喟然而叹曰:嗟乎!人之大明者目也。心之至信者口也。夫目照五*,口分五味,玄黄甘苦,亦可断而而惑矣。而路傍一议,二子赠疑,况君臣之际,朋友之间乎?自是而观,则万物之情可见也。感《采玉咏》,而作《观玉篇》以答之,并示仲烈。讥其失真也。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

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轻重有殊伦。

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赏析」

《观荆玉篇》为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五言古诗,是一首寓意古诗。此诗作于*戌岁,即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诗因“仙人杖”的真伪之辨而发。

这是一首寓意古诗,由诗序可知此诗作于*戌岁,即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诗因“仙人杖”的真伪之辨而发。陈子昂以为真,乔知之听信“行人”之言以为假并作《采玉篇》讥之,从而引起陈子昂的一番感慨,“嗟乎人之大甘苦,亦可断而不惑矣,而路傍一议,二子增疑,况君臣之际,朋友之间乎”,于是,“感《采玉咏》而作《观玉篇》”。明了写作起因,其寓含的真义便昭示无遗,诗人着重的是通过人之言与玉之质的关系以寄托自己对遇合于“君臣之际”、取信于“朋友之间”的真诚期望。

 

第3篇:《采玉行》唐诗赏析

《采玉行》

韦应物

官府征白丁,

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

深榛中宿。

独妇饷粮还,

哀哀舍南哭。

陕西省蓝田县的蓝田山,自古以产玉著称;山下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深溪,这就是“蓝溪”。这里山谷险竣,深溪之内,出产一种极名贵的美玉——水碧。

古代的统治者崇尚玉器,尤其喜以“水碧”作为显示地位、夸耀财富的珍品,所以官府常常征丁派夫,大量开采水碧,以满足他们的豪奢生活。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开头便说:“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一个“须”字,表现了统治者对玉质的苛求,除了“水碧”,别的玉概不合格;也表现了他们要美玉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淫欲的丑恶目的。而韦应物这首诗,一开头便说“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官府”二字,说明这是无偿征用,征用的平民不会供给任何报酬;而且指定和限制开采的是“蓝溪玉”,即蓝田山深溪之“水碧”。

官府只管要质地最好的蓝溪“水碧”,但对玉工的食宿和生命是全然不问的。李贺《老夫采玉歌》中的“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正好与这首诗“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相互参读。玉工们*苦劳作了一天,却饥寒交迫,无处安身,只能捡野榛充饥,冒山雨露宿。

诗的最后说:“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饷粮”即送饭。这两句说,孤独的妻子送饭回来,悲悲切切地在舍南的田园中痛哭。妻子送饭而归,为什么要“舍南哭”?诗没有明说。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妻子前来送饭,看到丈夫“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的非人生活和冻饿之躯,因为疼惜而哭;第二,诗言“独妇”可知其家中再无男子和劳力;田园荒芜,无力为耕,收成无望,为将来的生活没有着落而哭;第三,尽管如今还能“饷粮”,今后何以为炊?丈夫从事那样艰*危险的劳动,再加上食难果腹,山头露宿,岂不将冻馁而死;如若夫死,妻何以堪;瞻前顾后,不寒而栗,叫她怎能不哭?第四,饷粮时强忍悲泪,不敢言明家中之苦,以免再增役夫之悲痛;而今饷粮而还,万般苦楚而又无处可诉,她也就只能“哀哀舍南哭”了!

中唐时代,世风日奢,尚玉之风极盛。但真正直接反映玉工痛苦生活的作品并不多见。最有名的也只有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和韦应物的这首《采玉行》。

(沈德潜《唐诗别裁》对此首批注)。

这首《采玉行》,简短朴实,且完全站在玉工的角度为其伸冤鸣恨,表现出浓厚的悯农情绪,故而为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