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秩传》阅读*

写范文发表于:2020-06-11 09:40:53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人。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著称。嘉?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授忠武*节度推官、知长葛县,皆不受。

神宗即位,三使往聘,辞。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明年,始诣阙。帝曰:“先朝累命,何为不起?”对曰:“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非有所决择去就也。”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对曰:“法制不立,庶民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大患也。臣才不适用,愿得辞归。”帝曰:“既来,安得不少留?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即拜右正言、直集贤院、管干国子监,俄兼直舍人院,迁天章*侍讲、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谏职。复乞归,改判太常寺。

《常秩传》阅读*

七年,进宝文*待制兼侍读,命其子立①校书崇文院。九年,病不能朝,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还颍。十年,卒,年五十九,赠右谏议大夫。

秩平居为学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见秩与语,辄?k然②自以为不及。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皆称荐之,翕然名重一时。

初,秩隐居,既不肯仕,世以为必退者也。后安石为相更法,天下沸腾,以为不便。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在朝廷任谏争,为侍从,低首抑气,无所建明,闻望日损,为时讥笑。秩长于《春秋》,至斥孙复所学为不近人情。著讲解数十篇,自谓圣人之道,皆在于是。及安石废《春秋》,遂尽讳其学。

立,始命为天平*推官。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云:“自秩与安石去位,天下官吏*变其法,民受涂炭。上下循默,败端内萌,莫觉莫悟。秩知其必败。”绍圣中,蔡卞荐立为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用为崇政殿说书,得召对,又请以为谏官。卞方与章??龋??加?阒??思湮?茏谘粤⒏搅饺耍?虮┢湫凶词拢?晕??傧鹊邸5圬较率吩喝∈樱?云洳谎罚?栽??⒈濉??⒈寰澹?氡崃ⅲ?索砑嘤乐菥扑啊?/p>

(选自《宋史·常秩传》)

【注】①立,指常秩的儿子常立。②?k(kǎn)然:谦虚,不自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屏:退隐

b.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亮:谅解

c.先朝累命,何为不起累:屡次

d.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黜:罢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闻望日损,为时讥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秩屡次拒绝到朝廷为官,后来之所以改变态度,既是因为皇帝不断催促逼迫,不得不去,也是因为他支持王安石当时的变法运动。

b.常秩认为当时社会有两个主要忧患,一是法令制度还没有制定建立,二是风俗趋向于奢侈靡费,有些普通民众过着王侯一样的生活。

c.常秩做学问强调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本擅长《春秋》之学,但因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就放弃了自己的学说。

d.这篇史传对常秩的叙述较为客观全面,并没有一味褒奖,也讲到他在担任谏官和侍从时恭顺谦让,缺乏建议,被当时的人嘲讽讥笑。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4.(3分)

d(贬谪;降职。)

5.(3分)

c(均表示被动,可译为“被”。a项前者是因果关系连词,可译为“因为”;后者是介词,可译为“把,将”。b项前者是副词,可译为“才”;后者是表示判断的副词,可译为“是”。d项前者是代词,可译为“他的”;后者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难道”。)

6.(3分)

c(“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放弃了自己的学说”是对“遂尽讳其学”的误解,原意是指“他就完全回避谈论自己的学说”。)

7.(10分)

(1)(3分)熙宁三年,下诏让郡里以礼相待敦请遣送,不准许常秩推辞。(“敦遣”也可译为“恭送”,1分;“听”,与《陈情表》“听臣微志”同,1分。语句通顺1分。)

(2)(3分)皇帝很高兴,缓缓地问他:“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老百姓免于寒冷和饥饿?”(“道”1分;“馁”1分。语句通顺1分。)

(3)(4分)常秩在民间,看到所颁布的法令,却唯独认为是正确的,一有征召就应聘出仕。(“闾阎”,《滕王*序》“闾阎扑地”曾有涉及,1分;“是”,1分;“起”也可译为“担任官职”,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人。考进士没有考中,退隐独居在乡里,凭借经术著称于世。宋仁宗嘉佑年间,朝廷赐予捆为一束的五匹帛作为聘用的礼物,请他出任颍州教授,授予国子直讲的官职,又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宋英宗治平年间,授予忠武*节度推官、长葛知县等官职,他都没有接受。

宋神宗即位,三次派人去聘请他,他都推辞了。宋神宗熙宁三年,下诏让郡里以礼相待敦请遣送,不准许常秩推辞。第二年,才来到朝廷。皇帝说:“先帝多次命令,你为什么不应聘出仕?”他回答说:“先帝对我的愚昧比较谅解,所以我得以闲居乡里。现在陛下用严厉的诏书催促逼迫,因此不敢不来,不是我能选择离去或留下的。”皇帝很高兴,缓缓地问他:“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老百姓免于寒冷和饥饿?”常秩回答道:“法令制度没有制定建立,一些普通民众享受着王侯一样的食物,穿戴着王侯一样的服饰,这是今天的大患啊。我的才能不适合任用,希望能够告辞回乡。”皇帝说:“既然来了,怎么能不稍微留一段时间呢?有一天不能任用你了,才应当离开吧。”于是任命他为右正言、直集贤院、管理国子监,不久兼任直舍人院,调任天章*侍讲、同修起居注,并且让他担任谏官的职务。他又请求退职回乡,于是改任太常寺。

熙宁七年,擢升他为宝文*待制兼侍读,任命他的儿子常立为崇文院校书。熙宁九年,常秩生病不能上朝,任命他为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常秩回到颍州。熙宁十年,常秩去世,年五十九,朝廷赠予右谏议大夫的官职。

常秩平时做学问强调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王回是乡里的名士,每次见到常秩并同他交谈,总是谦虚地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都称赞、推荐他,一致敬仰,因此名重一时。

当初,常秩隐居的时候,既已不肯为官,世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谦逊退让的人。后来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变法,天下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认为不合时宜。常秩在乡间,看到所颁布的法令,却唯独认为是正确的,一有征召就应聘出仕。在朝廷担任谏诤的职务,成为皇帝的侍从,恭顺谦让,没有什么建议和阐述,声望一天天下降,被当时的人讥讽和嘲笑。常秩擅长于《春秋》之学,以至于斥责孙复所学的理论不合乎人的常情。他撰写了数十篇讲解《春秋》的文章,自认为圣人的主张,都已在讲解之中。等到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他就完全回避谈论自己的学说。

常立,一开始被任命为天平*推官。常秩死后,他让门人赵冲记述常秩的生平事迹,其中写道:“自从常秩与王安石离任,天下官吏暗中改变他们所制定的法令,百姓处于极其困苦的境地。朝廷上下循常随俗缄默不语,失败的征兆已经从内部萌生,却没有人清醒觉悟。常秩知道变法一定会失败。”宋哲宗绍圣年间,蔡卞推荐常立担任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求任用他为崇政殿说书,常立得以被皇帝召见并回答皇帝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又请求任命他为谏官。蔡卞正在与章??嗷ス唇幔??枷胍?偶匪?牵?屠?没?嵯蛩握茏谒党A⒁栏秸饬礁鋈耍?谑墙衣读思鞘龀V壬?绞录5奈恼轮?拢?衔??窃谮?傧鹊邸;实奂彼偃萌说绞吩喝±瓷笤模?詈笏党A⒑懿还?常?⒁源嗽鸨刚??⒉瘫濉U??⒉瘫迨?治肪澹?肭蠼?A⒈峁伲?谑潜嵛?嘤乐菥扑啊?/p>

【注】孙复:北宋理学先导人物,其《春秋》学的特点,在于置《三传》于不顾,凭己意诠释。以“尊天子,黜诸侯”立论,认为《春秋》“有贬无褒”,突出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思想。

 

第2篇:《常秩传》阅读*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人。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著称。嘉?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授忠武*节度推官、知长葛县,皆不受。

神宗即位,三使往聘,辞。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明年,始诣阙。帝曰:“先朝累命,何为不起?”对曰:“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非有所决择去就也。”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对曰:“法制不立,庶民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大患也。臣才不适用,愿得辞归。”帝曰:“既来,安得不少留?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即拜右正言、直集贤院、管干国子监,俄兼直舍人院,迁天章*侍讲、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谏职。复乞归,改判太常寺。

七年,进宝文*待制兼侍读,命其子立①校书崇文院。九年,病不能朝,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还颍。十年,卒,年五十九,赠右谏议大夫。

秩平居为学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见秩与语,辄?k然②自以为不及。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皆称荐之,翕然名重一时。

初,秩隐居,既不肯仕,世以为必退者也。后安石为相更法,天下沸腾,以为不便。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在朝廷任谏争,为侍从,低首抑气,无所建明,闻望日损,为时讥笑。秩长于《春秋》,至斥孙复所学为不近人情。著讲解数十篇,自谓圣人之道,皆在于是。及安石废《春秋》,遂尽讳其学。

立,始命为天平*推官。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云:“自秩与安石去位,天下官吏*变其法,民受涂炭。上下循默,败端内萌,莫觉莫悟。秩知其必败。”绍圣中,蔡卞荐立为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用为崇政殿说书,得召对,又请以为谏官。卞方与章??龋??加?阒??思湮?茏谘粤⒏搅饺耍?虮┢湫凶词拢?晕??傧鹊邸5圬较率吩喝∈樱?云洳谎罚?栽??⒈濉??⒈寰澹?氡崃ⅲ?索砑嘤乐菥扑啊?/p>

(选自《宋史·常秩传》)

【注】①立,指常秩的儿子常立。②?k(kǎn)然:谦虚,不自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屏:退隐

b.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亮:谅解

c.先朝累命,何为不起累:屡次

d.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黜:罢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闻望日损,为时讥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秩屡次拒绝到朝廷为官,后来之所以改变态度,既是因为皇帝不断催促逼迫,不得不去,也是因为他支持王安石当时的变法运动。

b.常秩认为当时社会有两个主要忧患,一是法令制度还没有制定建立,二是风俗趋向于奢侈靡费,有些普通民众过着王侯一样的生活。

c.常秩做学问强调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本擅长《春秋》之学,但因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就放弃了自己的学说。

d.这篇史传对常秩的叙述较为客观全面,并没有一味褒奖,也讲到他在担任谏官和侍从时恭顺谦让,缺乏建议,被当时的人嘲讽讥笑。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4.(3分)

d(贬谪;降职。)

5.(3分)

c(均表示被动,可译为“被”。a项前者是因果关系连词,可译为“因为”;后者是介词,可译为“把,将”。b项前者是副词,可译为“才”;后者是表示判断的副词,可译为“是”。d项前者是代词,可译为“他的”;后者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难道”。)

6.(3分)

c(“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放弃了自己的学说”是对“遂尽讳其学”的误解,原意是指“他就完全回避谈论自己的学说”。)

7.(10分)

(1)(3分)熙宁三年,下诏让郡里以礼相待敦请遣送,不准许常秩推辞。(“敦遣”也可译为“恭送”,1分;“听”,与《陈情表》“听臣微志”同,1分。语句通顺1分。)

(2)(3分)皇帝很高兴,缓缓地问他:“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老百姓免于寒冷和饥饿?”(“道”1分;“馁”1分。语句通顺1分。)

(3)(4分)常秩在民间,看到所颁布的法令,却唯独认为是正确的,一有征召就应聘出仕。(“闾阎”,《滕王*序》“闾阎扑地”曾有涉及,1分;“是”,1分;“起”也可译为“担任官职”,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人。考进士没有考中,退隐独居在乡里,凭借经术著称于世。宋仁宗嘉佑年间,朝廷赐予捆为一束的五匹帛作为聘用的礼物,请他出任颍州教授,授予国子直讲的官职,又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宋英宗治平年间,授予忠武*节度推官、长葛知县等官职,他都没有接受。

宋神宗即位,三次派人去聘请他,他都推辞了。宋神宗熙宁三年,下诏让郡里以礼相待敦请遣送,不准许常秩推辞。第二年,才来到朝廷。皇帝说:“先帝多次命令,你为什么不应聘出仕?”他回答说:“先帝对我的愚昧比较谅解,所以我得以闲居乡里。现在陛下用严厉的诏书催促逼迫,因此不敢不来,不是我能选择离去或留下的。”皇帝很高兴,缓缓地问他:“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老百姓免于寒冷和饥饿?”常秩回答道:“法令制度没有制定建立,一些普通民众享受着王侯一样的食物,穿戴着王侯一样的服饰,这是今天的大患啊。我的才能不适合任用,希望能够告辞回乡。”皇帝说:“既然来了,怎么能不稍微留一段时间呢?有一天不能任用你了,才应当离开吧。”于是任命他为右正言、直集贤院、管理国子监,不久兼任直舍人院,调任天章*侍讲、同修起居注,并且让他担任谏官的职务。他又请求退职回乡,于是改任太常寺。

熙宁七年,擢升他为宝文*待制兼侍读,任命他的儿子常立为崇文院校书。熙宁九年,常秩生病不能上朝,任命他为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常秩回到颍州。熙宁十年,常秩去世,年五十九,朝廷赠予右谏议大夫的官职。

常秩平时做学问强调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王回是乡里的名士,每次见到常秩并同他交谈,总是谦虚地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都称赞、推荐他,一致敬仰,因此名重一时。

当初,常秩隐居的时候,既已不肯为官,世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谦逊退让的人。后来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变法,天下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认为不合时宜。常秩在乡间,看到所颁布的法令,却唯独认为是正确的,一有征召就应聘出仕。在朝廷担任谏诤的职务,成为皇帝的侍从,恭顺谦让,没有什么建议和阐述,声望一天天下降,被当时的人讥讽和嘲笑。常秩擅长于《春秋》之学,以至于斥责孙复所学的理论不合乎人的常情。他撰写了数十篇讲解《春秋》的文章,自认为圣人的主张,都已在讲解之中。等到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他就完全回避谈论自己的学说。

常立,一开始被任命为天平*推官。常秩死后,他让门人赵冲记述常秩的生平事迹,其中写道:“自从常秩与王安石离任,天下官吏暗中改变他们所制定的法令,百姓处于极其困苦的境地。朝廷上下循常随俗缄默不语,失败的征兆已经从内部萌生,却没有人清醒觉悟。常秩知道变法一定会失败。”宋哲宗绍圣年间,蔡卞推荐常立担任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求任用他为崇政殿说书,常立得以被皇帝召见并回答皇帝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又请求任命他为谏官。蔡卞正在与章??嗷ス唇幔??枷胍?偶匪?牵?屠?没?嵯蛩握茏谒党A⒁栏秸饬礁鋈耍?谑墙衣读思鞘龀V壬?绞录5奈恼轮?拢?衔??窃谮?傧鹊邸;实奂彼偃萌说绞吩喝±瓷笤模?詈笏党A⒑懿还?常?⒁源嗽鸨刚??⒉瘫濉U??⒉瘫迨?治肪澹?肭蠼?A⒈峁伲?谑潜嵛?嘤乐菥扑啊?/p>

【注】孙复:北宋理学先导人物,其《春秋》学的特点,在于置《三传》于不顾,凭己意诠释。以“尊天子,黜诸侯”立论,认为《春秋》“有贬无褒”,突出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思想。

 

第3篇:太常引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太常引

*弃疾

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1.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简要赏析,并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阅读*:

*:解析:

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月抒怀(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抒发了年事渐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或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两句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引1分、评2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1分、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