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写范文发表于:2017-03-08 05:46:36

七年级上册《主体知识纲要》

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远古人类

一、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二、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

京人。*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人能直立行走,懂得使用火,学会把石快打制成简易的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旧石器时代”。

三、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半坡聚落(黄河中下游流域),距今约8000多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聚落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二、河姆渡聚落(长*下游流域),是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人饲养猪、*等家畜,掌握一定原始的纺织技术。

三、当时,南、北方的先民都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半地穴式。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干栏式。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相传5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生活于黄河流域,后结成联盟,于涿鹿之野打败蚩尤。

二、炎帝和黄帝后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一、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以原始*方式推举首领,史称“禅让”。

二、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禹采取“疏”的办法,降服了洪水,史称“大禹治水”。

三、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一、夏、商、周是*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起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止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而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实的王朝。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史称“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三、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由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历史上称“授民授疆土”。(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四、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五、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一、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二、公元前770--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五霸。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各国实行社会改革,其中,最先进行变法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

三、秦孝公提出富国强兵的方略,让商鞅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新法实行后,秦国国

力骤增,*队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

四、战国时期,秦国的李*主持著名的水利工程“都*堰”,使成都平原约300多万亩土

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秦的统一

一、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定

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集权的措施:(1)自称始皇帝,*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在*设丞相(掌管政事)、太尉(掌管*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实行郡县制。(3)统一文字(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货*(圆形方孔钱为流通的货*)、度量衡以及车轨等。(4)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第9课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焚书坑儒,好大喜功(阿旁宫、秦始皇陵),法律残酷(“赭衣塞路,

囹圄成市”,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三、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秦*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咸阳,*秦朝。第10课“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战争:刘邦和项羽长达4年的争夺帝位的战争。

二、西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三、刘邦善于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三、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陆贾的《新语》是汉初

施政的重要依据,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四、经过文帝、景帝将近40余年的整治,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

史称“文景之治”。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一、汉武帝刘彻在位时,西汉达到空前繁荣阶段。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在卫青和霍去病的统帅下,解除匈奴威胁;开发河西,经营西域;举世闻名的河西走廊开通;收复“西南夷”和“东胡”;铸造五铢钱,兴修水利;采取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二、*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第12课东汉的盛衰

一、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光武帝刘秀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

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二、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武帝时兴办的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

光武帝时兴办了地方官学郡国学。

三、东汉中后期出现一些著名的官僚宗族世代把持*,在地方上左右推举官员舆论的现

象。不少的大地主占有“跨州连郡”的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这些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与**离心离德的地方割据势力。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一、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西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

二、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

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它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统辖的开始。东汉时,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

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四、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汉明帝时在洛阳建*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第四单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第15课三国鼎立

一、在*阀混战中,曹*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200年,曹*打败袁绍,

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208年,曹*与孙权、刘备联*决战,爆发了赤壁之战,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它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曹*推广*屯和民屯;诸葛亮推广“木牛流马”、“七擒七纵孟获”;

230年,孙权派将*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从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长达370年的历史时段内,南方相继建立过吴、东晋、

宋、齐、梁、陈6个*,因均建都于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六朝”。

二、从东汉末年起,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北方

人口往南移动的主要方向有:西线进入巴蜀地区;东线进入今*浙地区;中线则进入今两湖和*西地区。

三、六朝时期南方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西晋统一被破坏后直到隋统一前的270年间,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民族大融合。二、386年,鲜卑拓跋部乘前秦内乱建立*,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

先后吞灭北方个小国,一统北方。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国家政事由他的祖母冯太后掌握。

三、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上,实行“三长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孝

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他们的改革,促进了“胡汉融合”,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是:社会生活方面“胡人汉服”、“*胡食”,其他“南北

互使”、“南北互市”。

◆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

第19课文字演变

一、文字演变:我国的文字是由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

文字。

二、东汉的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总结汉字构字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三、*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汉字的基本特

征是:形声表意。

第20课青铜铸鼎

一、商周时,人们把铜、锡、铅熔冶铸成青铜器。青铜冶炼是商周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

二、青铜器按用途可以分为: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生产工具等。它们不仅有

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第21课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22课文化艺术

一、《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楚国诗人屈原。

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记叙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

年的历史;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将他的作品视为书法艺术的最

高典范。

四、东晋画家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

五、秦汉时期,雕塑艺术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

前石雕、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的雕塑作品。

第23课科学技术(上)

华东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主体知识纲要》: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一、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二、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三、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

运河。大运河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南河。

四、618年,隋炀帝在*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

建立唐朝。

五、隋唐时期开创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分管决策,门下

省主管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指吏、礼、兵、刑、户、工部。

六、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由隋*创,经唐代完善,在我国封建社会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李世民于626年即皇位。

二、唐太宗经常告戒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三、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所以唐太宗统治

时期,*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3课从武周*到开元盛世

一、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历史将她统治的时期

称为“武周*”,这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开元、天宝之际,唐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出现天宝危机,唐朝由盛转衰。第4课唐代的边疆各族

一、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唐朝*才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建立了许多

“羁糜州”,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朝*开明的特*。

二、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时,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三、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

的友好关系。

四、唐高宗时,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朝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宫城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皇城是*机关的所在地;外郭城是居住区和商业区。

二、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三、唐朝时*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西行取经,回国后专心翻

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四、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被尊称为日本律宗初祖,

他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化,被日本*誉为“天平之甍”。

五、唐朝时,日本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来学习交流。高宗至玄宗时规模最大。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一、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辽朝

统治者在其管辖地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的政策。

二、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三、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史称西夏。

四、北宋、辽、西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出现了杨家将等抗辽英雄,后来宋

辽之间在1005年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五、11世纪,活动在东北的女真族完成统一,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

都上京。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攻破东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六、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

收复许多失地。

七、金和南宋都不堪承受连年战争,1141年末,双方达成绍兴和议。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

稻米产量居全国首位,故有“太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以南。茶叶成为了南方重要经济作物。

二、宋代时,南方丝织业发达,两浙地区的丝织产品居全国首位,在*浙地区,出现了独

立的私人作坊,成为“机户”。南宋后期,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三、宋代制瓷业发达,*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此外,宋代的造船技术也居于世

界前列。

四、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南宋的会子也是发行量很大的

纸*。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个阶段: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

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六、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定局。

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

一、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宋代城市的商业交易区

和居住区不再截然隔绝,以前长期实行的“夜禁”终于被取消。

二、宋代,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家享用,棉布也成为衣着原料。

三、宋代,北方主食粟麦,南方以稻米为粮;肉类方面,北方以羊为主,南方以猪为主;

茶和酒是最重要的饮料。

四、城市民居以瓦房为主,农村则多茅屋,起居完全采用垂足而坐的方式,靠背椅和高桌

子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具。宋代市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推动的独轮车和畜力车,轿子则是官宦士人的代步工具。

五、宋代市民生活呈现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趋势。瓦舍勾栏作为市民的*中心遍

布各地。

第10课元朝的统一

一、铁木真在长期的征战中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大汗国,称成吉思汗。二、1227年,攻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死;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手灭金。

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占领南宋都

城临安,南宋丞相文天祥坚持抗元;1279年,元*攻灭南宋流亡*,统一全国。

四、大都不仅是元朝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的马可﹒波

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五、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

省”。元*加强对*的管辖,*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管辖;还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的管辖。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2课明清两朝的*统治

一、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明朝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强*统治,地

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事);在*,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改设内*,通过“票拟”、“批红”程序加强皇权。另外,*历史上对于片言只字捕风捉影,大搞文字狱的,就是从朱元璋开始。

二、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改名为“清”;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攻入*,明朝

灭亡,而后清兵入关,占领*,入主*。

三、为了加强君主*,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

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一、明*的戚继光转战山东、浙*、福建、广东,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二、明朝时,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1662年初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朝收复*,设置*府,隶属福建省。*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三、明清交替之际,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

熙帝命令清*水陆并进,多次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和乌苏里*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的领土。

第14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一、清朝前期,出现“康乾盛世”,国家富强昌盛,*休养生息。因此疆域空前辽阔。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清朝疆域成为*最大的国家。

二、在*,*和班禅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宗教、*地位,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

藏大臣代表**,与*、班禅共同管理*事务。*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批准。

三、乾隆时,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乱,设立伊犁将*管辖该地区;此外,清*对于贵

州、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封国制为郡县制,变世袭制为任命制,消除了土司割据状态,有利于国家统一。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和非洲东海岸,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明朝与外国的贸易主要来自海上,*对于外国贡使的回赐及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级

收购,成为了明*的财政负担。

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的外国传教士之一,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

了西方先进科学。明清时,我国科学家徐光启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参与编定了《大清时宪历》。

第16课闭关锁国

一、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大致过程:

明:海禁(洪武)——松弛(明成祖)——海禁(嘉靖)——开禁(万历)

清:海禁(清初)——设关(四海关通商,康熙)——闭关(仅留广州,乾隆)

二、乾隆皇帝后期,清朝渐渐由盛转衰。嘉庆时,不少地方发生大规模*,沉重打击了

清朝的统治。

◆第四单元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第18课思想文化

一、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费时19年,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

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

二、在*化过程中,佛教得以广泛传播,至隋唐时期,已形成多个具有*特*的宗派。

三、东汉后期形成道教,到东晋、南北朝,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日益完备,唐宋时期政

府出于统治目的,推行道教,道教讲求修身养*,追求现世幸福。

第19课文学艺术(上)

一、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被誉为“诗仙”;而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后人称杜甫的诗为“诗史”。

二、同样生活着盛唐时期的王维善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而生活在唐朝衰落之时的白居易

主张诗歌与现实结合,通俗易懂。

三、北宋著名的词人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和豪放派的苏轼等;而南宋词人*弃疾的作

品多表现抗金主题。

四、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样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

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20课文学艺术(下)

一、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名家;唐朝的张旭、怀素的狂

草,显示了盛唐气象,被视为草书艺术的顶峰。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开创了新书风。元代的赵孟頫擅长各种书法。

二、绘画名家有初唐的阎立本和盛唐时期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五代、两宋,山水画

和花鸟画成就尤为突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反映民间风俗画的代表

作。元代,经赵孟頫提倡,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出现了黄公望等文人画家。明代绘画最富创意的是泼墨大写意花卉画。

三、隋唐以前,我国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如秦兵马俑、北朝佛教石窟;隋唐以后,

逐渐与世俗生活相贴近,宋代以后,以社会生活为题材。

四、我国原始歌舞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代和西周,盛行宫廷乐舞。湖北随县出土的成套

青铜编钟表明我国古代音乐在春秋、战国已达较高水平。著名的大型宫廷乐舞有初唐的《秦王破阵乐》和盛唐的《霓裳羽衣舞》,它们都吸收了西域乐舞。而小型**舞蹈有健舞、软舞两类。

第21课科学技术(上)

一、唐初,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

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二、指南针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

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约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三、火*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开始用于*事上、宋元时期,火*武

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火箭、火*等。13世纪,火*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再传到欧洲。

第22课科学技术(下)

一、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

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二、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石拱桥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营造的赵州桥。

三、始建于明成祖时的明代*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它的中心为明清

皇宫所在地——宫城,也称紫禁城,即今故宫。明长城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第2篇:历史期中复习知识:初二年级上册历史

各位热知识的同学们,今天初中频道给大家分享的是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的相关内容,同学们认真浏览,详细笔记。

1.*古代发达的手工业有(丝织)业、(青铜器制造)业、(冶铁)业和(制瓷)业。

2.(春秋时期)时期,工匠们已经用炼炉炼铁,用(木炭)作燃料。

3.(战国时期)时期大批铸造铁制器具。

4.(西汉时期)时期开始用畜力代*力鼓风冶铁。

5.东汉时地方官杜诗发明(东汉初年)比欧洲早一千二三百年。

6.瓷器是(*人)发明的。

7.(商)朝时,工匠们制成釉陶瓷这是陶瓷的前身。

8.(东汉)时,工匠们完全掌握瓷器的制作。

9.(唐朝)时青瓷制作水平已经非常成熟;白瓷制作约始于(唐朝)后期;*瓷始于(清朝)朝。

10.唐朝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

 

第3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导言:1、什么是史前时代?(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一般被称为史前时代。)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什么工具过着怎样生活?(人们主要依靠石制和木制的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2、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人工取火的成功,农耕、畜牧的发明,定居生活的实现,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一、人猿相揖别

1、什么时候哪国科学家谁研究发现,高级生物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达尔文,高级生物是由古猿进化而来。)

2、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什么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为什么?(因为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3、古人类学家把什么看作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直立行走)

4、人类特有的本领是什么?(制造工具)

5、人类诞生以什么为标志?(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至今有多少年历史?(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6、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元谋人)距今多少年?(170万年)在哪里发现的?(云南元谋)

7、*人距今多少年?(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生活在什么地方?(*周口店)开始使用什么火?(天然火)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过着什么样生活?(群居生活)

8、山顶洞人距今多少年?(距今约三万年)生活在什么地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它是怎样取火?(人工取火)生活的群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血缘关系)

9、*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的什么区别?(*人与山顶洞人相比,*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颚,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化基本相同。)

二、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根据什么变化,可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变化)这两个时代的工具有什么不同?(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2、什么时候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大约一万年以前)怎样出现的?(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起来,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于是,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了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品。这样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有何影响?(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3、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请说出两方面的表现。(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用品新,主要使用陶器;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4、对比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文化特点的异同?(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建筑形式、反映的是什么流域的文化、主要农作物、驯养的动物、陶器)(从以上这些方面比较,具体参看课本12-13页)

5、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哪里?(西亚地区)

6、史前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艺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科学萌芽等方面)p14-15

三、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什么?(《荷马史诗》)

2、描写特洛伊战争故事的是古希腊的什么史诗?(《荷马史诗》)

3、传说中黄帝的功绩有哪些?(黄帝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4、传说中炎帝的功绩有哪些?(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有神农氏之称,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5、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都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

6、炎帝和黄帝距今有多少年?(距今约四五千年)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①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②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7、什么叫禅让?(部落推举贤能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这种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8、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用什么方法治理水?(禹,用疏导的方法)

9、请你谈谈在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等)你认为怎样保护文物古迹?(smj略)保护文物古迹有什么意义?(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或实物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