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写范文发表于:2018-06-23 18:57:14

1997年3月第34卷第2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h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mar11997vol134no12

试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何继龄

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在1884年中法战争以前,曾附属和依存

于洋务思想,但由于两者在对待“中学”与“西学”态度上的差异,因而从1884年中法战争后开始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来,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这种分离的过程是从批评和抨击洋务运动开始的,到1895年*午中日战争之时,已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的*派别。其显著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上的“君民共主”和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关键词】早期维新派洋务派思想异同分离过程

所谓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午中日战争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可以1884年中法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前,即19世纪60—70年代,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总体上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基本上没有超出洋务思想的范围,此问题的详细论述,另有专文,兹不赘述。

①《国琛集》下卷《杨廷和》。②《杨文忠三录》卷8《辞谢录四》。

③④⑤⑥⑦βλβµβοβπχο《杨文忠三录》卷4《视草

余录》。

⑧《杨文忠三录》卷4《论镇守官敕第二疏》。⑨βκχν《明武宗实录》卷197。

ν见β《嘉靖以来首辅传》卷1《杨廷和传》。

或者说是洋务思想中比较激进的一派。中法战争后,它逐渐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来,成为

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从而成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变法改良思想的前驱。这里需要说明,做这样的划分,完全是相对于当时维新

θβ《西园闻见录》卷27《杨廷和》。ρχβλ《明史》卷198《王琼传》。σχβκ《今言》卷4第313条。τβ《明武宗实录》卷140。µχ《明世宗实录》卷1。

πχ《杨文忠三录》卷2《论大婚诰谕疏》。θχ《明史》卷190《蒋冕传》。

(责任编辑胡小鹏

 

第2篇:论思想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课后,总会听到一些令我厌恶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谁说话,不管谁说的,老师说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罢。但凡读音关于意思关于“*”的正常讲课的时候,就会引起全班,几乎全班的学生窃窃私语,并浮想联翩,然后成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再就是想入非非,讲完以后的课堂的纪律要维持好一阵子才得以继续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景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在于家长。在平时言谈中不注意口头语言和行为,导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错误的思想,从而使孩子进一步想象,最后不堪入耳。

二是在于老师。比如上述情景,有觉悟的老师会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明白事理,最后感悟。但那些对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老师,会难以启齿,最会使学生也在思想上有了错误,并继续传播下去。最可气的是那些自己也是一个“思想病人”的老师,会视而不见,甚至与学生一起来误入歧途,使学生思想中的那颗毒瘤越来越大,最后走上犯罪之路。这并不是夸大事实。

三是在于同学之间。上课老师灌输的良*,到了下课,会被思想肮脏的学生全部翻盘。而没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学生,也会被他们拖下水,把低俗平庸当成正道,这样一来,恶*循环,结果不言而喻。

处在儿童期的孩子,接触到这些东西,必然有好奇心,但如此扭曲事物的本质,实在是毁灭自己的前途啊。

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小学,想想曾经身边的同学和现在就耳目濡染的言行,我不由的担忧他们的未来。

 

第3篇:略论《维摩诘经》净土思想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广为流传,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经蕴含着丰富的净土思想,明确提出了"心净则佛土净"这一著名命题.本文从菩萨取净土之目的与方法的角度,认为<维摩诘经>中菩萨取净土的目的是度化调伏众生,此即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的内含意蕴,还阐述分析了建立净佛国土之净土行和"心净则佛土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