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西 方 哲 学 智 慧 的 比 较 分 析

写范文发表于:2019-03-20 15:19:17

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

一、*哲学智慧及其发展特点

中 西 方 哲 学 智 慧 的 比 较 分 析

19至20世纪是中华民族威风扫地的世纪,也是它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自惭形秽的世纪。从那时起,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渐渐蚕食了*文化和哲学的领地,终于在1949年之后形成哲学界马哲一花独秀,科学领域只认西方实*科学为科学的局面。1978年以后,在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实*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学界乘着国门开放的机会把西方哲学渐渐学透,在哲学上也就渐渐地完全钻入西方哲学思维模式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几千年来*人胸有成竹堪为国宝骄傲的民族哲学智慧几乎被马克思主义荡涤一空。再后来,西方文化和哲学伴着改革开放大量涌入,使不少*文化人把西方哲学当成了衡量是否哲学,以及哲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不但*独特的哲学大智慧不被炎黄学子理解,且连*哲学的哲学身分的合法*也被置疑。“*有无哲学”成了需要引经据典论*的问题。学者们在争辩论**有无哲学时,也都是拿着西方哲学作模子,翻出自己的家底儿,一个思想家,一种范畴地去与那个模子相套。无论是“*压根儿就没有哲学”的蠢话,还是“*从来就不乏哲学”的自信,都由一种标准而来,这标准就是西方哲学的套路和形式。要全面而恰当地展示*哲学的博大精深,非是本书一章的有限篇幅所能尽述,也非是笔者现在的学识修养所能胜任。但是笔者所领悟的*哲学却仍有助于对西方哲学做比流行见解远为深入的把握,进而也就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较深入的分析。所以对*哲学之特点作一种大纲式的概括,就成了本书这一篇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环节。对于*哲学及精神和特点的把握是相对于西方哲学及精神而言的。

首先,*哲学是从实际出发的。一说到“从实际出发”,不少人会想到从物质的客观实在出发。这是按照西方经验科学的实体化习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教条对*哲学的误解。这种误解甚至在我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都有体现,如把“世界的物质统一*”作为“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其次,*哲学在求善和真善统一的自觉程度上也达到了迄今为止的至高水平。

*哲学在求善的自觉程度上对比西方哲学,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也达到了更高的高度。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一维度的自觉程度,只有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堪与其相提并论。甚至求真与求善的自觉统一也还不足以全面地说明*哲学的全貌。这里借用老子的话,“强为之”或“强字之”勉强地可概括出*哲学的四条思想原则: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道中庸。一天人,是说天人合一。人生活的世界是天的大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人得益于天又受制于天。上举*阳五行学说就是天人合一的很好例*。而*阳五行学说渗透于*的医学、养生保健、农业、建筑、天文、气象、心理、艺术等方方面面。天人合一,还意味着强调天人*。*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征服,而是把大自然看成自己的生命家园,看成仰赖它人才得以获得生命、延续生命的母亲。*人看到“天有好生之德”。那么人对于天地的态度,首先是感恩,并接受它的赠与,同时要努力达到与天地自然的*相处,而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向自然开战,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同真善,是说真理与价值是一致的、天道与人德是一致的。张岱年论*说:“*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从不离开善而求真,并认为离开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不能得真

再来看老子的辩*认识方法论。按照现在*大陆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安排,哲学被分为四大板块:唯物主义、辩*法、认识论、历史观。也有的教材还会加上一块实践观。在辩*法部分,会讲“客观辩*法”,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辩*否定”(或“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和“现象与本质”、“形式和内容”、“必然*与偶然*”、“原因和结果”、“可能与现实”这五对范畴。这被模模糊糊地认为既是属于世界观的内容,也是属于方法论的内容。而在认识论部分,除了论及实践与认识、认识的过程、真理外,还会论及“主观辩*法”,“主观辩*法”涉及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内容。这被模模糊糊地认为是属于认识论的内容。这样的安排其实很不严谨。按笔者的分类,辩*法属于客观辩*法的内容可以归为本体论或世界观的范畴,象上文论及的老子在本体论问题上的辩*法思想,可说是辩*的本体论。而属于认识的辩*法或主体对辩*法的自觉运用则归入认识

论中认识方法论的内容。老子的辩*认识方法论是与其辩*的本体论一致的。既然世界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是动态地存在着,会有发展变化,那么老子就要教人如何去适应并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以使人的生活能达到最佳状态。《老子》揭示了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反面转化的规律,教给人们做事不可走极端,要有意识地保持在适量,适度才可长久的道理。这时对客观辩*法的主动运用,就变成认识方法论的内容。《老子》提出:凡要达到收缩之目的,必先要让其扩张;凡要削弱的对象,必先要允许它增强;凡要废除的事物,必先要使它兴旺;凡要取得一定的收获,必先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就是将物极必反即矛盾着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地位会相互转化作为辩*认识方法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老子也明确地强调了量的积累对质的建立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比如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解决难事须从易处着手,想完成大事要从小事切入。老子还提醒人们事物是变化着的,因此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得到主动:“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更是老子非常明确的方法论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老子哲学是*哲学的高峰。老子的生卒早于孔子这一点现在也是共识了。在那样久远的年代,*哲学几乎是一产生就达到了如此的高度,这决定了*哲学发展的路向是从高端发起,向下向广发散。《老子》以五千字的篇幅表达出来的哲学思想、孔子和其后的儒家哲学,特别是他们注解过的篇幅有限的《易经》、《易传》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其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都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

一。就其求道的自觉与对道的认识的深刻而言,至今堪为人类哲学的高峰。并且,老子之道由于历代儒家道家学者的发扬,也一直是*人的信仰对象。由于其一上来就几乎站在一览众山小的绝顶上,后人也就只能述而不作,只能结合自己具体的生活经验来体味、理解和实践先哲们的微言大义,只能将其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与思想平面上向细微处扩展,而没有办法在其高度上达到新的超越。更为可叹的是,到今天,这种哲学大智慧除在部分优秀中医中仍被理解和运用,在*几近失传。

二、西方哲学智慧及其发展特点

“好奇”作为人类哲学发生的心理因素无论*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相通的。然而据亚里士多德解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这个可由事实为之*: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这就引出了相对于*哲学智慧而言西方哲学智慧的一个鲜明特点:如果说*哲学所追求的是实用的智慧,因此即事言理是它的动因;西方哲学所追求的就是思辨的智慧,因此它的动因是离事言理。*古代哲学家更象是成熟负责有担当的成年人,他研究哲学是为了好用;而西方古代哲学家则更象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他研究哲学是为了好玩。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他以前的西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这种解释是否正确,也就并不需要在现实中得到验*,只在逻辑上能自圆其说就行了。所以哲学在西方的脱颖而出是以思维的抽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为标志,而不是象*那样以提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实际生活的规律*指导为标志。

与*哲学关系地、动态地、系统地、综合地看世界截然相反,西方哲学的主流一直是实体地、静态地、孤立地、分析地看世界,还原论是其主要思维倾向,形式逻辑的公理演绎方法则是哲学思考的主要程式。开始的哲学家把世界的本源和本质还原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后来随着其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是哲学的对象。可是,他的“存在”并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作为思维抽象的结果的,静止的、永恒的一般(概念)。相应地他的“非存在”也不是虚无,而是指感*的、变化的、暂时的现象、杂多。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是世界的本质,因而也是哲学的对象。柏拉图提出“共相”或“理念”是哲学的对象、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是哲学的对象。从巴门尼德以后,西方哲学家自觉面对的就主要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而不是象*哲学家那样直接面对生活的世界。因此,他们总是趋向于把感*与理*、普遍与具体、物质与精神„„等等*哲学家视为象手心手背那样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明白地在哲学思维中分开,再在分开了的两个方面中确定出孰前孰后、孰轻孰重、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关系。从巴门尼德区分“存在”与“非存在”、到柏拉图区分“共相”(或“理念”)与“殊相”、亚里士多德区分“实体”与“偶*”、“形式”与“质料”,到中

世纪哲学利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上帝的存在和全知全能全善„„直到近代强调要通过归纳获得新知的经验论异*突起,在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争论的基础上,经验论与唯理论认识论之争白热化,直到康德通过把认识论的关注焦点从认识对象转向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力,用先验主义的方式解决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峙„„这种还原论的、分析的,或如杨振宁所说的“演绎方法”倾向一直主导着西方哲学。更不用说真与善、知与行的关系相比于*哲学也一直是泾渭分明的,只是在基督教托马斯哲学中,真与善、知与行才通过哲学与信仰的统一,以基督教哲学的形式,达成过一度的统一。之后,随着文艺复兴和基督教改革时期的到来,西方哲学渐渐重又走出信仰,而成为祛除信仰的“纯粹理*”。直到黑格尔的辩*的绝对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的彻底唯物主义,虽然有了成熟的对立统一的、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辩*视角,但最终还要在本体论上归结到或唯心或唯物的“一唯”上,仍然不能彻底摆脱还原论的思维模式。

雅斯贝斯说:“西方具有不屈不挠的特征,即决心把事物带到极端,把它们连最后一个细节都详尽说明,让它们处于非此即彼的地位。”西方哲学从未达到过老子哲学,易哲学所达到的整体地、辩*地把握世界的高度,与*哲学相比,其发展路向也是相反的。它不是从一览众山小的高端发起,而是从平面起步。它走的是垒石成山的路,象英文发散与汉语收敛的不同那样,西方哲学也是发散的。*哲学的向下发散最终受制于顶端划定的范围,而西方哲学的发散则没有范围。所以西方哲学总能推陈出新,但是它却有可能最后找不回自己经营了几千年的家产殷实的哲学家园,即最后失掉自己的基业。这当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雅斯贝斯说得很好,“象所有文化一样,西方意识到一种普遍原则的形式。但是在西方,这种普遍原则并没有凝结成一种限定的制度和观念的固定教条”,“西方给例外以活动的余地。它经常容纳绝对新颖的生活和创造的模式,然后,又能从根本上毁灭新模式”。

因此西方哲学发展之路也就不是通过哲学家实际的修炼和体悟,以“我注六经”的着眼点去阐发先哲的微言大义,而是以怀疑为动力,不断地去置疑已有的哲学,提出前面哲学家根本没有注意到或有所忽视的新视角和新*。而在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又都会走入“舍我其谁”、“非我必误”的极端,把

自己的哲学新贡献的意义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相应地,西方哲学把对真理的探求当成了自己的责任,而把对善的力行倡导拱手交教给了宗教。用*哲学的眼光看,许多西方哲学家做普通人恐怕都要算是“有问题“的,怎么可能成为哲人呢?可是在西方哲学园里,他们却仍被视为哲学大家受到人们的崇拜,比如培根、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等。

三、中西哲学的相通、相异与互补

总结上面所谈的内容,我们可以把中西哲学特点列出一表来作对比:──────────────────────────────西方哲学*哲学

──────────────────────────────表述形式概念的逻辑体系象,形象语言之微言大义

理论期望思辨的真理生活的实用的真理

思维方式概念分析、经验归纳和实际综合、取象比类

公理推演

主要内容本体论─认识论─生存论天人、真善、知行统一论

终极实在上帝、数、理念、意志、天道

物质、精神

应用方法逻辑程式化或范式化地想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地悟

成果形式大部头理论著作象、格言、*句、寓言散文可实行*过于抽象不易为一般人理解通俗易懂,难在其境界极高影响范围通过哲学家只达于少数人通过一般*教育普及到百姓──────────────────────────────

如果用西方哲学为标准来衡量*哲学,那么说*哲学太俗太白没有一点儿哲学味完全说得通。可是如果用*哲学为标准来衡量西方哲学,那么说西方哲学简直除了一股子书呆子*腐臭气,并无直接的实用价值也不为过。然而,这样两种见解其实都至为肤浅。关键是怎么界定哲学。一定要找到一个能涵盖中西哲学的深刻内容、最伟大贡献,同时又能包容中西哲学,并能揭示它们作为哲学最深刻的一致*

的哲学概念。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这样一个概念:

相对于*哲学和思维方法,西方哲学和思维方法的特点就在于其偏爱公理化的方式。它能舍去现实存在中多种多样的复杂关系,只将其可量化内容抽象出来作为研究对象,这使它一直非常强调的遵守形式逻辑的演绎规范成为可能。这种对从公理出发演绎推理的强调,在公元500至1400年间由于和基督教神学越来越紧密结合,不但不是科学进步的助力,反而曾是科学进步的阻力,因为它的作用被神学家限定在论*基督教教义的绝对真理*上,在这种大前提下,作为西方中世纪教会和学校必修课的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公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演绎体系,基本上扩展不出新知识。但是,这样一种理*思维方法,却在基督教哲学中被娴熟运用而得到保留。在走出神学绝对主义统治之后,经过培根等哲学家的大力倡导,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法成了科学发现的新工具,归纳法与演绎法这本来就是同一条路线的一往一返、相互为用的思维方法,就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逻辑前提,使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对物理学和数学的伟大贡献成为可能。他们的工作*,自然是受基本规则支配的,而这些规则用观察和实验,通过新的经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提出不同于基督教教义和古代的定论的新的理论假设,借助于逻辑演绎、数学演算及实验室理想化条件下的实验等科学方法是可以确*的。这就是李约瑟第一个问题之解:因为西方哲学和西方思维有着坚固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基础,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它能将还原论的、分析的、公理演绎以及归纳的方法,用于对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所以在社会条件具备的时候,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数学化的理论科学就在西方世界首先兴起了。要*人在其传统的务实的辩*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发明出这样一种以被裁剪下来的“部分”而不是有机的“整体”为对象,以“理”为上,而不是以“用”为上的科学方法来,几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而*哲学和思维方法的鲜明特点则是它务实。“与希腊人不同,*人擅长于把科学发现用于实践目的。270年左右发明了指南针,700年前后发明了木板印刷,1000年左右发明了火*和活版印刷。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成就也很突出。公元600年,计算圆周率已经达小数点后七位,从940年时有了便携星图,1054年发现超新星。”如前所述,*人从实际出发,因此发展出了更符合实

际的重视关系、变化和整体的视角。它的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道中庸,使它不象西方哲学和思维那样钻牛角尖儿,它很圆融、随和、包容。因此,正如李约瑟自己发现了的:“在西方首先有希腊时期自由开放的思想,随后接着是封建主义的‘黑暗时期’,再后来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出现文艺复兴的突破,从而产生了现代科学。在*并没有希腊时代那种自由思想的高潮,但是也没有中世纪的冬蜇时期,在最初的14个世纪中,*文化有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科学方面远胜于欧洲,其进步的程度几乎令人难于置信。”*哲人对天道的信仰,不但不排斥其他各种人格神或非人格神的信仰(如外来宗教景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本土宗教道教),而且也鼓励并在方法论上指导各种对于自然规律的科学发现和物质文明的技术创造。所以当西方整个思想被束缚于宗教教条的时候,当象哥白尼、布鲁诺这样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天主教教义相悖的日心说就要被宗教审判所审判、*的时候,在*,把整个天地宇宙作为科学观察、记录、研究的对象,以及由此得出的发现、发明却一直象是家常便饭那样平常的事情。这即是李约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一至15世纪,*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的解。

中华传统思维重视关系、功能、综合、过程、动态、系统、宏观、整体、辩*、实践,西方思维则重视实体、结构、分析、固点、静态、局部、微观、还原、机械、逻辑。龙雨辰等在比较中华传统科学和现代西方科学的不同后指出:在“认识事物的优势方面,中华传统科学更适用于生物、社会、经济、管理等复杂*问题,西方现代科学更适用于非生物、机械、信息、工程等简单*问题。”〔35〕虽然这一概括只针对科学,但是却反映出*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求真方法上的不同。“风物常易放眼量”,如果把我们的视野拉长,*在公元1500年之前漫长时期内在科学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所有其他地方,真正陷入低谷只是最近300年间的事情。这样的历史事实难道还不足以*以*的哲学智慧作灵魂的整个*文化的价值吗?在西方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与*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西两种思想方法的价值都是被人类发展的事实*实了的。而相对于近300年来伴随

着西方社会的进步而形成的“西方中心论”的霸权话语,我们更需要认识到,*哲学、*人的辩*思维方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77页。

[2]参见潘吉星:《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

三期,也见*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网页:

phil.pku.edu/hps/index.php。

[3]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7卷第427页。

[4]张大卫:《*的一百个世界第一》,转引自吕嘉戈:《*传

统方法论与思维方式核心问题探讨》。

[5]参见何爱国:“《白银资本》研究综述”,sw08133.

chinaw3/default.asp。

[6]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大学出

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60、261页。

[7]弗兰克:《白银资本》第六章。(由于引者使用的电子版本,暂

无法确定引文所在页码。)

[8]戴维.伯尼(davidburnie,b.s.):《科学》,刘利华摘译自

微软公司《百科全书》电子版encarta2004。

[9]李约瑟:《四海之内》,转引自吕嘉戈:《*传统方法论与思

维方式核心问题探讨》。

[10]

[11]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74页。龙雨辰等:《致杨振宁教授的*──就〈易经〉对*科学的影响

与杨振宁教授商榷》。

[12]朱谦之:《*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福建*出版社1985年6月

第369页。

[13]姜岩:《东方科学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2004年8月11日《中

国医*报》。

[14]普里戈金、斯唐热著:《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7年版,前言页第一页。

[15]托玛斯.L.肯尼迪:“*哲学”,译自微软公司的电子百科全书encarta

2004辞条:chinesephilosophy。

[16]

[17]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自序》第二页。陈树庆:《**党人对*传统封建法制的简评》,2006年4月

25日定稿于*杭州。

[18]杜小真、张宁编辑:《德里达*讲演录》,*编译出版社2003年4

月版,第139页。

[19]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六页。

 

第2篇:《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而这个词在汉语中则是意译,在古汉语中,《易·系辞上》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谓用,“形而下”为“体”,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这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也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这段我没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说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万物的东西,如灵魂、本质、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学,比如:我是一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的感觉是:从现实的感知中将经验上升为道理,这里的道理不见得是科学。比如说:天道酬勤,意思是勤奋的人,运气会比较好。也就是运气和勤奋之间有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如果说勤奋的人会更好的增长才干和资历,从而赢得各种机会,这就是一个客观的朴素的事实了,它是可以通过逻辑的推理得到的道理。但是,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信念就是一种形而上了。它是无法用逻辑根据事实推论出来的,说它是道理,毋宁说是一种信念,似乎是冥冥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控。它被哲学家通过经验和思考发现,无法用科学去解释,所以哲学和宗教在这种层面上还是很像的。

你发现了没?拜伦和歌德,这两个文学家,中文译名竟然是如此地对仗工整。一个是崇尚伦理,一个是歌颂道德,怀疑那位最初的翻译家,有过特意的考虑。对书中提及的拜伦那句不朽的诗句,我真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知识是悲苦的: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

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知识和理*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看这本哲学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

 

第3篇:几种时频分析方法比较

地震信号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是一种非线*、非平稳信号,基于平稳信号理论的常规傅立叶变化方法不能刻画任一时刻的频率成分.时频分析能同时保留时间与频率信息,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时频分析方法.本文介绍了Hilbert变换、Hilbert-Huang变换、正弦曲线拟合、雷克子波匹配、短时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S变换以及Cohen类这八种方法,并从时间分辨率、频率分辨率,以及对多频率成份信号适应能力等各方面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其中的一些方法结合了理论记录进行了试算,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方法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曹齐放,CAOQi-fang(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地震勘探研究所开发地震室,东营,25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