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写范文读书与翻译

读书与翻译

写范文发表于:2019-05-02 12:52:51

中华读书报/2010年/12月/29日/第014版

书影2010印象

读书与翻译

读书与翻译

翻译家竺家荣

岁月有如白驹过隙,眨眼之间,2010年又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感觉收获颇多。

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翻译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是无论多忙,长期养成的读书习惯,还是无法放弃。由于可用于看书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有所取舍。所以,一般来说,我是从翻译的需要出发来读书的。

总结起来,今年主要看了下面几方面的书。

第一类是优秀翻译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以及*古典。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的是取别人所长,丰富语汇表现,翻译技巧,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如《源氏物语》,《红楼梦》等。第二类是名人名作,特别是翻译家传记。目的是了解作为译者应该具备的条件以及应该达到的境界,丰富自己的学养。如《走进傅雷的翻译世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翻译家周作人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等。

第三类是与翻译相关的理论书籍,目的是补充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如《高级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等。

第四类是杂书。目的是跟上时代,了解时尚,拓展知识面,间接也是为了翻译之需。如《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著,译林出版社,2009),《陷落的电影*湖》(*文学出版社,2009)等。

俗话说,磨*不误砍柴工。翻译与读书,看似相互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上面几类书都是围绕着我所从事的日本文学以及翻译,从前人的智慧里寻求宝藏的。

像《源氏物语》《枕草子》这样的日本文学经典,总是放在我的枕边,每次阅读,都是美的享受。我主要侧重从翻译的角度阅读,因此选择的是名家译的,具有美文特点的译本。这样的译本,读来赏心悦目,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语汇库,学习如何选词营造氛围,以及日本文化词语的翻译法,一方面也可以感受日本文化,一举两得。

除了阅读翻译文学外,要想从根源上提高语文水准,还是要经常捧读《红楼梦》《庄子》这样的经典,从中汲取营养。现在每天都有大量新造语出现,但*语汇的根基还是在古典之中,作为文学翻译工作者,如何做到在新旧词汇中找到平衡,既不赶时髦,也不过于迂腐,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翻译,是一种富于创造*的,极为复杂的艺术形式,对译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我通过阅读像傅雷、周作人、丰子恺、叶渭渠等翻译大家的传记、译作,来鞭策自己,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造诣。

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必须持之以恒的。《丰子恺品佛》(作家出版社,2009)也介绍了集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于一身的丰子恺先生的多*人生。而《翻译家周作人论》更是将一位通古博今,无所不知的杂学大家(他一生治杂学二十余种),卓越的多语种翻译家周作人的形象展示给世人,令人仰视。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论文学翻译》中说:“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著作。”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学感悟力等书本知识以外的东西也是译者应该具备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当是译者的楷模。

当代的著名学者、翻译家叶渭渠先生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一代大家(包括著作、译作、编著、编译、散文随笔等等多达200余卷)。叶先生的书我今年主要看了他散文集《周游织梦》,领略了先生优美的文笔,对欧洲风景美的独到慧眼,以及由景生情的人生感悟,终于了解了为什么叶先生的译文会如此动人,对日本文学的博大精深的研究,以及对美的感悟力,正是来自于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

可见除了文学素养,感悟力外,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对于翻译也不可缺少。除了读无字书(如旅游等)以外,只要会读书,随便一本小书,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知。最近翻看了一本港人汤祯兆写的《日本中毒》,觉得汤先生的东西风趣幽默,眼光独到,涉及了现代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算是窥视日本这个万花筒的一个窗口,其对青山七惠笔下的飞特族的解读以及村上春树在华语圈的接受评论也很有特*。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信息量和许多时髦的新词,开拓了视野,对于了解邻国日本,很有参考价值。

我的经验是,看书最好围绕着自己的所学和兴趣点,有选择的看,同时又不要过于拘泥于*。触类旁通,什么都接触一下,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使自己的思维多元化。比如《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深入浅出,外行也能看得懂,许多理科的词汇,就是在这样的读书中获取的。广博的知识面对于翻译时的选词准确*很有帮助。

翻译理论书虽然有些枯燥,但对于自己来说,是必须硬着头皮去啃的。一直以来,在翻译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迷茫的问题,比如直译(归化译)好还是意译(本土译)好,可以说是翻译界永恒的难解之题。通过读一些翻译方面的理论书,对于自己这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译者来说,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许多难题不是看一本书就能够解决的,但如果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就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书籍可以给我们许多,但也有些东西要靠自己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

 

第2篇:读书与作文文言文翻译

读书好比沙漠行,写作好比留脚印,读书与写作一道大漠亮丽风景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与作文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读书与作文】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读书与作文翻译】

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皮制鼓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能停止,很费力气。写文章就好像浇制器皿,铜已熔化了,(人们只需)按照模具铸造器皿,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就根本不费力气。这叫做在读书时多用功,写作时就会轻松。

【读书与作文字词注释】

1.销:熔化。

2.鞴(bèi):古代皮制的鼓风器。

3.铸:浇铸。

4.既:已经。

5.矣: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6.冶:此指冶炼,即使金属熔化后铸器。

7.模(mú):模具。

8.所谓:这叫做。

9.劳于读书:在读书上多用功。

10.逸:轻松。

读书与作文文言知识

逸。“逸”是个多义词。一指“安逸”“轻松”。上文“逸于作文”中的“逸”,即指“轻松”,意为在作文时就会感到轻松。二指“逃跑”“奔跑”。如“兔逸”,意为“兔子逃跑了”;“盗逸”,意为小偷溜走了。三指“超过一般”,现代汉语中有“超逸”“逸群”。

读书与作文启发借鉴

不少学生怕作文,不是他们没有生活内容,没有可写的材料,而不知道如何表达。原因在哪里?在于读的书太少,或者没有认真读书。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写诗也会吟”,意思是书读得多了,表达自然会流畅起来,写作的材料也会丰富起来。上如上文所说,只要“识模”--即掌握文章体裁及基本结构,就能轻松的写出好的或较好的文章。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多读书。

读书与作文原文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元代一部论述家塾的教学程序的著作史称读书工程”或进学规程”编撰者程端礼(1271~1345),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鄞县(今浙*鄞县)人曾任广德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县)、池州建德县(今浙*建德县)儒学教谕,台州路(今浙*临海)、衢州路(今浙*衢州)儒学教授,集庆路(今*苏*宁)*东书院山长。生徒甚众,学宗朱熹。他作此书的目的,是依朱熹“读书明理”思想,纠正当时读书人“曾未读书明理,遽使之学文”、“失序无本,欲速不达”的缺点,认为注重教学程序,才能“使理学与举业毕贯于一”书首录朱熹等所订学规作为纲领。全书共三卷。第一卷依朱熹读书法,规定读经的程序:8岁入学之前,读程逢原增广的《*理字训》;8岁入学之后,读朱熹的《小学》,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再读《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及《春秋》并三传;15岁后再“以朱子法读四书注”,并抄读以上经书第二卷规定在读经的基础上学史学文的程序:先看《通鉴》,读韩愈文章,读《楚辞》;之后“以二三年之工专力学文,既有学识,又知文体,何文不可作”,练习“科举文字”,准备应试。二卷末附五种表格,注明每日功课纲要。第三卷录王柏辑《正始之音》,以明辨音义之方法;最后阐明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当时国子监曾将此书颁行郡邑学校,明代诸儒读书亦奉为准绳,清代陆陇其曾刊刻此书以资流传。此书可说是*古代家塾的一个详细的读经学文的教学计划。它注意教学程序,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经常复习和考查,这对当时及后代的家塾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第3篇:《隋书》阅读*与翻译

豆卢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气节。汉王谅出镇并州,毓以妃注兄为王府主簿。从赵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仪同三司。及高祖崩,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纳谘议王頍之谋,发兵作乱。毓苦谏不从,因谓弟懿曰:“吾匹马归朝,自得免祸。此乃身计,非为国也。今且伪从,以思后计。”

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帝以为然,许之。贤密遣家人赍敕书至毓所,与之计议。

谅出城,将往介州,令毓与总管属硃涛留守。毓谓涛曰:“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当与卿出兵拒之。”涛惊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语!”因拂衣而去。毓追斩之。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及开府、盘石侯宿勤武,开府宇文永昌,仪同成端、长孙恺,车骑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闭城拒谅。部分未定,有人告谅,谅袭击之。毓见谅至,绐其众曰:“此贼*也。”谅攻城南门,毓时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识谅,*之,箭下如雨。谅复至西门,守兵皆并州人,素识谅,即开门纳之。毓遂见害,时年二*。

及谅平,炀帝下诏曰:“褒显名节,有国通规,加等饰终,抑推令典。毓深识大义,不顾姻亲,出于万死,首建奇策。去逆归顺,殉义亡身,追加荣命,宜优恆礼。可赠大将*,封正义县公,赐帛二千匹,谥曰愍。子愿师嗣,寻拜仪同三司。大业初,行新令,五等并除。未几,帝复下诏曰:“故大将*、正义愍公毓,临节能固,捐生殉国,成为令典,没世不忘。象贤无坠,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此处的妃指豆卢毓的妹妹,是汉王杨谅的王妃。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b.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c.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d.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诸侯之死,此处是指隋高祖文帝驾崩。

b.敕书指隋断帝的诏令,敕书中的“敕”指君王诏命、诏令。

c.车骑安成侯元世雅是用官职、封号、姓名称人,是古代称人方式之一。

d.堞,指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逢敌人进攻时可用于隐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毓守节不渝。他曾若谏发动叛乱的杨谅,但未获采纳;他假意顺从,转而与杨谅斗争;后城破被杀,以身殉国。

b.豆卢毓遇事果断。他策动朱涛共同出兵抵抗杨谅,失败后当即将其斩杀;并联合多位将领坚壁应战,拒绝杨谅入城。

c.豆卢毓机智应变。他用计骗过守城的士兵,用箭*退攻打南门的杨谅;并安排稽胡积极备战守城,把杨谅逼至西门。

d.豆卢毓荣显身后。他死后因智谋和大义受到朝廷的封赏,他的儿子因此继承爵位;后来受到皇帝的特诏而不绝奉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

②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

(1)d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豆卢毓的哥哥显州刺史豆卢贤对隋炀帝说:“我的弟弟豆卢毓向来胸怀忠正的志向和节*,一定不会随从叛乱,只是迫于叛*气焰,不能施展本志。请让我从*,与豆卢毓里应外合,杨谅不足为虑。”隋炀帝认为他说得对”。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显州刺史”“臣弟”“毓”“谅”,然后依据虚词“曰”“但”“与”等断句。

(2)aa项,诸侯之死不能称之为“崩”。

(3)cc项“后城破被杀,以身殉国”说法错误,原文是杨谅再来到西门,守门士兵认识杨谅,就打开城门放他进来,豆卢毓于是被杀害。

(4)①汉王杨谅谋划*,失败是很快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坐等被杀,辜负国家呢?

②当时杨谅的司马皇甫诞以前因为劝谏杨谅被囚禁,豆卢毓在这时放出皇甫诞,和他共同计议。

参考译文

豆卢毓字道生,少年时英勇果敢,很有气概节*。汉王杨谅出京镇守并州,豆卢毓凭借王妃的哥哥的身份担任王府主簿。跟从赵仲御向北征讨突厥,因为*功拜任仪同三司。等到高祖隋文帝驾崩,隋炀帝即位,征召杨谅入朝。杨谅采纳谘议王頍的计谋,发动*队叛乱。豆卢毓苦苦劝谏,杨谅没听从,豆卢毓于是对弟弟豆卢懿说:“(如果)我单人匹马回归朝廷,自然能够免除祸患。(但)这只是为我自己打算,不是为了国家。现在暂且假意顺从,来考虑以后的计策。”

豆卢毓的哥哥显州刺史豆卢贤对隋炀帝说:“我的弟弟豆卢毓向来胸怀忠正的志向和节*,一定不会随从叛乱,只是迫于叛*气焰,不能施展本志。请让我从*,与豆卢毓里应外合,杨谅不足为虑。”隋炀帝认为他说得对,答应了他。豆卢贤秘密派遣家人带着隋炀帝的诏令到了豆卢毓的住所,与豆卢毓计划商议。

杨谅出城,将要前往介州,命令豆卢毓和总管部属朱涛留下守城。豆卢毓对朱涛说:“汉王杨谅谋划*,失败是很快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坐等被杀,辜负国家(家和国)呢?我应当与您一起出兵阻止他。”朱涛惊讶地说:“汉王把大事托付给我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于是气恼而去,豆卢毓追上并杀死了他。当时杨谅的司马皇甫诞以前因为劝谏杨谅被囚禁,豆卢毓在这时放出皇甫诞,和他共同计议,会同开府将*石侯宿勤武、车骑将*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关闭城门,拒绝杨谅入城。部署分派尚未完成,有人告知了杨谅,杨谅奔袭攻打豆卢毓。豆卢毓见杨谅的*队来攻打,便欺骗那些士兵说:“这是盗贼的*队。”杨谅攻打南门,豆卢毓当时派遣稽胡防守城墙垛口,稽胡不认识杨谅,便放箭*他,*出的箭像雨点一样密集。杨谅再来到西门,守门士兵都是并州人,向来认识杨谅,就打开城门放他进来。豆卢毓于是被杀害,当时二*岁。

等到杨谅叛乱被平定,隋炀帝颁布诏书说:“表彰名节之士,是国家的规矩,存者晋级,死者追赠,法律已有规定。豆卢毓深明大义,不顾姻亲关系,出入于险恶环境,倡建奇谋。脱离叛逆,归顺朝廷,为正义而死,追加光荣名号,应当高于一般规格,可以追赠大将*,封正义县公。”赐帛两千匹,谥号为愍。儿子豆卢愿师继嗣,不久拜任仪同三司。大业初年,颁行新法令,废除五等爵位。不久,皇帝又下诏书道:“已故大将*、正义愍公豆卢毓,在关键时刻能坚决守志,舍生为国,成为国家楷模,永远不能忘记。贤德不会绝嗣,德高必获祭祀,改封雍丘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