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写范文发表于:2017-11-04 07:04:58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党的*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1.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这就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

2.比较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目前,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闲的空气、绿*的空气、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

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

(3)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发展的质量。

(4)这是尊重价值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怎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①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循环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家平均水平。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③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

大差距。不论是从*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是促进节能减排。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突出,按照*上判断发展可持续*的标准,我国的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对环境的污染排放速率,还大于环境对污染的吸收速率。这些直接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推进节能减排,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经之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压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力保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正确处理积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内需。

(6)企业要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内涵式增长。

 

第2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也是宏观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决定着增长能否带来发展或带来多大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和吸纳外商投资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但资源浪费和流失相当严重,有使比较优势被锁定而产业技术水平长期低端化的危险.本文认为应从四个方面促成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良*互动:对跨国公司实行"参与"和"承接"并举策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由"引资"转向"选资","走出去"建立战略资源基地.

 

第3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研究

为了满足经济的飞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所执行的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其为经济增长带来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所以,我国急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管理模式予以解决。因此,本文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管理转型

我国改革开放从执行开始,就一直贯彻着以坚持经济增长为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这种依赖当时国情发展而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此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及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情。因此,本文针对经济发展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与分析。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的必要*

第一,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必须进行转变。一味快速发展经济使得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增,如果没能及时找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那么会终将导致资源的严重紧缺。据调查,我国每年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自然环境资源代价已经达到了三万亿左右,约占GDP总量的13.5%。这一数据直接揭示了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高能耗反应,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为必要。

第二,快速的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我国城镇和农村两级分化严重,具体体现在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均、各个市场领域之间收入不均、不同地域之间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这种两极化发展主要与我国的国策有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制度改革极为必要。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导致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开始萎缩。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市场发展环境迎来了全球化的经济黄金时代,但是由于遭遇到世界经济危机,我国继续提高和重视经济的发展方式与管理制度模式,从而能够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制度的转型方式

首先,管理制度发展转变对象的改变。一是由虚拟经济向消费者内需经济转变,虚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投资增长,需转变为依靠消费者的实体经济。二是由依靠工业以及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向依靠服务业经济转变。三是由传统的依靠单一的技术资源发展方式向人与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四是由之前的依靠消耗和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模式。管理不能千篇一律采用一种模式一头黑走到底,管理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管理者从多种方式管理方式中选择最适模式,从而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目前,我国管理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管理模式,一是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二是委托与代理关系直接由国家指定;三是家族*的所有权制定出的委托与代理关系。四是委托代理关系由公众共同所有权所决定。管理者结合各方面因素慎重讨论和选择。多种选择的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管理转型需企业主体与组织进行转变。企业主体转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了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已经变得更加细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及网络化,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使得人力资源能够满足现今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二,转型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转变需要与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变,管理模式转变应根据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第三,经济管理在宏观方面的转变。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不断的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球化发展的阶段,如何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管理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历史国情所决定,为了满足经济的飞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资源消耗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只有马上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管理转型,才能使得难题尽快解决。因此,开展企业管理模式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希东.社会管理转型的五大方向[J].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9期

[2]王有平.推进管理转型升级打造温馨服务品牌——宁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升级和发展转型的实践与思考[J].理论导报-2012年10期

[3]张立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研究[J].*商界:上半月-2012年6期

[4]汪一洋,任红伟.以现代信息手段推动社会管理转型——东莞无线城市e卡通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的探索与启示[J].广东经济-2012年5期

[5]梁雄*.经济转型中的国有、外资与民营企业领导方式调查[J].*经济报告-201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