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写范文发表于:2019-02-23 03:58:59

社科*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刘佳伟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良好发展战略机遇,

也有自身的劣势和外部的竞争

题进行了分析,对于如何促进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对策0引言

旅游业作为全球的朝阳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向旅游大国悄然迈进。西部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而位于西部地区的甘肃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样的民俗风情。近几年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趋势迅猛,但其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1甘肃省旅游资源概述

甘肃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古迹与建筑类资源特*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为石窟寺观建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各具特*。最

——敦煌莫高窟,*具代表*的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

最大的室内泥态卧佛———张掖大佛寺卧佛,*旅游标志———武威雷台汉墓的铜奔马,兰州白塔山、黄河水车,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夏河拉卜楞寺,人文始祖“伏羲庙”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

苏南裕固风情,让许多人新奇不已。情、

2甘肃旅游业发展现状2.1基础设施较差,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旅游业分发展与其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旅游环境休戚相关,而甘肃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却相对比较落后。甘肃主要有一条东西交通大动脉,旺季时交通

交通工具老化、交通秩序混乱,还没运输能力不足。公路损坏严重,

敦煌机场较小、航线较少、有为国外游客服务的出租车业务。兰州、

航班密度低。旅游商品品种单一、缺乏特*,销量约占旅游收入的十

旅游城市和宾馆缺乏高品位、地方特*。另外旅游业从业者分之一。

*素质较低,管理人才及管理体制缺乏,旅游市场缺乏规范等原因都导致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程度。

表1

甘肃省旅游产业实力评价排名表(2006年)

旅游总收入(亿元)

甘肃55.7全国排名28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星级饭店数量国内旅行社数gdp比例(家)3.6174207302425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甘肃省各项旅游产业实力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都处于倒数行列,从数据中直观的反映出了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较低水平。

2.2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旅游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甘肃省相继开发建设了一大批品位高、潜力大、受广大游客欢迎的景区和景点。并依托甘肃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覆盖全省的旅游景区网络和沿丝绸之路、以城市为依托、布局合理、主题突出的旅游线路。截止目前,甘肃省已拥有各类旅游各类旅游景区、景点360个,已有*优秀旅游城市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生林公园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个。总体而言,甘肃品牌旅游资源数量还是比较丰富,开发空间仍很大。

2.3甘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甘肃游客人数从1999年646.39万人次到2007年的2423.05万人次,增长了2.75倍;旅游收入从1999年的19.12亿元到2007年的115.91亿元,增长了5.06倍。2003年由于“*”影响导致甘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全面萎缩。但总体而言,90年代以来甘肃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

2.4*对旅游业的投入逐步加强,但发展资金仍不足近年来甘肃省*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逐步加强。2008年甘肃省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达741738.42万元,完成建设投资总额达292669.67万元,其中:主要服务与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包括景区内)占22.01%;旅游饭店项目占15.82%;旅游景区项目占

52.11%,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但甘肃省地处西部,尚属经济不发达省份,开发资金远达不到甘肃省旅游资源充分开发的需求。

3甘肃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1景点分散、空间联系不畅,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甘肃呈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从东南到西北1655km,南北最宽处530km,最窄处25km,旅游资源丰度较低,居全国第17位。景点之

旅游发间距离较远,例如兰州黄河风情线距敦煌莫高窟约1200km。

展缺乏统一规划,景点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有规模的旅游品牌。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例如甘南大草原等旅游资源开发仅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社会旅游资源还未转化为占主导地位的品牌旅游产品。

3.2旅游产品结构单调,缺乏特*旅游业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很强的产业。但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失调,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虽然基本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但问题多,特别是饭店结构不合理,能适应国内一般游客群消费水平而价格适中又具有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准的宾馆饭店非常少。截止2008年甘肃省拥有旅游星级饭店只有280家。旅游商品中具

既具有纪念意义又物有所值的产品很少,仅有有特*的且便于携带、

夜光杯、香包等工艺品,且价格不菲,品种单一。

3.3生态环境脆弱、保护意识差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景点及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大量游客的到来会消耗不足的水资源,加剧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有些景点(武威沙漠公园、敦煌月牙泉)因为缺水面临危险境地。而不少地方只关注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3.4缺乏旅游人才截止2007年甘肃省全省旅游业从业人数为38913人,居全国倒数第四位。旅游人才缺口大,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而且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能力不够,致使整个甘肃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服务质量偏低、且管理不善等问题,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5旅游形象不佳,宣传力度不够甘肃省处于西部落后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特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荒凉、贫穷,直接导致游客们对甘肃望而却步。由于观念及资金因素,甘肃省对外宣传的力度严重

而不足,与其他省份有很大差距。2006年甘肃宣传经费150万元,

周边宁夏1400万元,青海1860万元,新疆2000万元,这直观的体现出甘肃省对旅游宣传投入力度不足,降低了对外的市场吸引力。

4推动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旅游软硬环境的建设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环境设施,甘肃省应扩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景点和周围环境的改

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提高管造。大力培养旅游业方面的人才,

理与服务水平,完善关规章制度,规范旅游业市场。

4.2创立精品,注重包装,塑造特*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部门应根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定位与开发,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丰富旅游产品。针对甘肃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对不同景点、景区进行包装,塑造个*鲜明的旅游形象;把甘肃主要几条旅游路线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外化为各路线“包装”,注重旅游产品营销,加大产品营销投资;开发具有甘肃特*的旅游纪念品。

4.3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改变目前单靠*单方面的投入现状,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争取社会资金,同时采取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着力开山投资环境,放宽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加快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4.4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旅游业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服务质量,好的服务质量及较高的*素质往往会给游客美好的旅行回忆。因此要协调好“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衔接,建立一支高素质旅游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把宣传推介旅游产品与增加城市魅力、提高区域知名度结合起来,加

69

社科*

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孟长龙

(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机

制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编制的限制,流动人员的范围也相应扩大,一些机关

事业单位聘用了“有正规人事档案”的编外人员,这些人员也属于“流动人员”范畴。这里的“正规人事档案”是指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有录聘干手续的“五大”毕业生、有招工手续的工人、有安置介绍信的退伍*人等几类人员的人事

“流动”并不是身份的象征,流动人员身份同样具有干部、聘用制干档案;所谓

部、全民固定工、集体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几类,“流动”只表明了工作具有动态*。为了解决流动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老有所养老,1996年河北省

《河北省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冀人发字[1996]33号,人事厅*了《办法》)文件,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开始启以下简称

动。

关键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探讨

1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情况

据我们调查了解,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的流动人员约3.5万人,全省的流动人员队伍更加庞大。这些流动人员往往有着较强的*技术、在单位占据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岗位,虽然学历不同,有的是大中专毕业生,有的是工人,但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强,不可替代。他们素质较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人员又恰恰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养老保险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省流动人

其中省直单位流动人员参保1.62万人,省直机关员参保3.50万人,

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参保人数不足应参保人数的二分之一。

2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

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开展10余年,单位聘用的流动人员养老保险没有实现应保尽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单位重视程度不够。流动人员缴纳养老保险政策有依据,有宣传,许多单位也了解政策,但有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上存在误区,错误地认为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流动人员也不用缴纳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最终国家会“买单”;有的单位甚至是故意忽视,逃避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为此他们常常采取

强迫协议、无故拖延等手段,迫使流动人员不得不采取上变相威胁、

访、新闻暴光、仲裁、判决等形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这最终导致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激化,延误了工作,影响了团结。养老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是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不可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福利。

2.2流动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弱。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的流动人员大部分年龄比较小,自我保障意识不强;有的能够认识到养老保险问题的重要*,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放弃了自我保护。其实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不能随便解除劳动合同,流动人员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向单位申请自己的正当权益。

2.3政策宣传不到位。《办法》*10多年,有些单位对此政策还不了解;有些单位虽然了解但具体政策如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

比例、参保时间、退休待遇也不太清楚。流动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本人了解政策的就更少了。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宣传、政策解读工作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基层,没能真正地深入到流动人员群体当中。

2.4仲裁、监督出现盲区,结案时间偏长。原劳动保障部门有监察部门,负责企业单位劳动监察,原人事部门也有监察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监察。非在编的流动人员在监督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盲区”。同样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仲裁也存在“盲区”,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与单位出现矛盾需要仲裁时,到原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答复是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应到人事部门办理;到原人事部门办理,答复是只受理在编人员仲裁,不受理非在编人员的仲裁。即使有的案件受理了,但在取证、调查、调解、仲裁、法院判决几个环节下来,

(上接第69页)

[2]魏宝祥.甘肃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大宣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海内外宣传促销网络,使甘肃省旅游

2003,6.业得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少则几个月,多则几载。

3解决问题的对策

这些问题阻碍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影响了事业改企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何解决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的流动人员应保尽保,我认为可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抓重点实现突破。我省流动人员分布比较集中的主要有广报社、交通、学校、医院、宾馆等几部门。针对工作重点,我们可以电、

经办机构可以改变服务方式,由在家坐等到上有针对*地开展工作。

门服务。讲清政策,提高用人单位思想认识。为流动人员办理养老保险一是单位应尽的义务,是强制*的,早晚都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越早参保越主动,越有利,流动人员养老保险补缴政策是按现*现比例缴纳并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流动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数是现在本人档案*,档案*每年都上调,越早参保,基数相对越低,而且滞纳金的多少与时间也成正比。为了鼓励这些流动人员尽快纳入参保范围,对于积极主动参保单位我认为可以通过减免滞纳金的

法院判决等原因参办法降低准入门槛,对于被动参保单位,因仲裁、

保的滞纳金不能减免。我们还可针对重点部门召开小型座谈会,发布政策,相互交流,了解新问题,以便及时研究解决。

3.2加大横向、纵向宣传力度,回访检查宣传效果。政策宣传横

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向要有宽度,可以通过报纸、

度。可以采取解读政策、案例说法的方式宣传;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

单位、经办部门、监督部门的一个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一对流动人员、

一地了解政策信息,互相交流,反映问题,协助解决。政策纵伸宣传也要有深度,纵伸逐级传达,要做到省、市、县、社区几个层次联合进行,充分利用我们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从最基本的街道居委会抓起做好宣传工作。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上级部门要有重点抽查,督促工作落实到位,并如实反馈信息。

3.3加大监察力度。应该明确劳动、人事监察部门的职任、范围,明确责任。在监察范围内的应做到“应查尽查”;监察部门在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有重点的逐步监察。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有单位、个人的责任,我们的劳动、人事监察部门工作力度是不是也没有到位呢?我认为应该加大监察力度,特别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监察工作的一个重点。

3.4几部门联合开辟投诉绿*通道。对于投诉难,结案时间长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与财政、银行、法院几部门联手的形式,为这些人员开辟绿*投诉通道。凡接到投诉案件的,或是发现问题的,由监察部门调查情况,情况属实,委托经办机构核算缴费金额,由银行帐户

加快了运转。强制化转。这样就减少了环节,

3.5发挥*督导作用。*部门每月、每季将社会保障信息通过新闻媒体给予公布,对于单位未按规定及时参加养老保险的,不按时足额缴费的,对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责任人给予批评,并与单位领导晋升、评比先进、单位评比先进、购置固定资产等指标联合起来,就能够形成合力,真正发挥*的督导作用,能够给予劳动保障工作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流动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人们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养老保险产生的单位与个人矛盾自然也会越来越多,需要我们研究实际问题,化解矛盾,构建*社会,确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安心工作,贡献社会。

[1]李巧玲.甘肃旅游研究开发.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5.

[3]南宁,李兰*.甘肃旅游业发展战略总体格局模式研究[j].西北*教育学报.2005,3.

70

 

第2篇:甘肃省平凉地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对策

平凉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和国家"西菜东调"的大通道上,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内泾河川、油河川、葫芦河川、水洛河川等河谷川区的光照充足,热量适宜,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生产各种北方蔬菜和多种喜温蔬菜.加之区内厂矿企业少,工业"三废"排放量小,土壤、水体、气体洁净,决定了平凉地区是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区域.

郭虹(甘肃省平凉农业学校,744000) 

 

第3篇: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组领导下行使蚕业生产的组织、指导、检查、监督,搞好生产项目规划实施、烤房设置、信息提供和经营管理等。同时成立桑蚕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帮助蚕农疏通产、供、销渠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要尽快建立健全市、乡、村、屯种桑养蚕技术协会并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三)加大市场整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蚕用物资市场的整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蚕农权益。一是要规范蚕种制种生产与经营,把蚕种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分开,打击非法经营蚕种坑害蚕农的“种贩子”。通过桑蚕协会等推行蚕种预定制度和信誉卡制度,确定好蚕种发放批次,以杜绝外地非法经营的蚕种进入,使养蚕形成批次,品种一致,蚕种质量得到保证,蚕茧质量得到提高;二是合理布局烤房。xx烤房烘烤能力已超过蚕茧实际生产能力,烘烤证的发放一定要按桑蚕的面积严格进行审批,原则上不宜再上新的小规模烤房,工商,蚕办、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对烘烤证及蚕茧经营公司的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地下黑烤房,蚕茧经营公司数也应控制在10户左右;三是加强对经营蚕种、蚕*、蚕具、桑种、桑苗的门面、摊点进行执法检查;四是加强蚕茧质量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质量标准收购鲜茧的,严加处罚,从源头上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确保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抓紧注册xx优质蚕茧原产地商标,争创知名品牌。另外,要加强对蚕茧经营的税收征管,避免漏征漏管。(四)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蚕茧加工业。xx蚕茧产量居广西首位,XX年产值约为3.4亿元,是全市仅次于蔗糖(约3.7亿元)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是广西乃至全国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加上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招商引资条件优越。因此,要在抓紧抓好嘉联丝绸厂一期工程和茂源、荣华、宏翔等缫丝厂建成投产的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江浙等地的大型茧丝绸深加工企业进行招商,发展龙头茧丝加工业,力求所建的缫丝厂年消化干茧6000吨以上(按现已投产和在建的几家丝厂的规模及生产能力,年消化干茧约1200吨左右,大量干茧都还靠外销),并打造xx茧丝品牌,提升xx蚕茧产业,这样才能保证蚕茧销售有保障,减少蚕茧外流,增加地方税收,提高经济效益。(五)转变经营方式,推进桑蚕产业化。改变单户分散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扶优扶强,重点扶持发展自然条件好、生产技术强、种养水平高、产品质量稳的*养蚕大户、村屯、乡镇;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企业和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