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资料

写范文发表于:2017-05-06 12:09:09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资料

玉米在拔节期间,每天可以长高8cm以上,大牡竹曾有每天增高41㎝的记录。植物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呢?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资料

⒈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直至十七世纪初,人们都相信植物是从土壤中获得生活需要的全部元素。

⒉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学者海尔蒙特(j.b.vanhelmont)所做的柳树试验,使他自然而然地相信: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自于浇灌的水。这个结论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有机物制造,但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指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而”,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stephenhales)也指出,植物在生长时主要用空气当养分。但是,他们都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

⒊1771年-1777年间,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priestley)通过对呼吸和燃烧一系列实验研究认为,绿*植物能逆转动物的呼吸过程。1771年,通过“小鼠、蜡烛和薄荷”的实验使他相信:植物能更新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污浊的空气。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的实验,人们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但是,普里斯特利把植物改善空气的作用归功于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没有认识到光对植物的作用。这样,当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使空气受到更严重的污染。

⒋1779年,荷兰医生英格豪斯(janingenhousz)通过实验确认,植物确实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不是普利斯特利说的是由于植物缓慢生长过程所致,而是由于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这种净化作用在几小时内便可完成,并不需要让植物生长若干天。

英格豪斯还发现,植物还具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与天气晴朗程度尤其是植物所受光照的强度成正比。在黑暗中,植物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放出对动物有害的气体。英格豪斯用植物的各个部分做试验,发现只有叶片和绿*枝条在阳光下,才有改善空气的作用,其他器官即使在光下也会使空气变得更坏。

⒌1782年,瑞士牧师吉恩.谢尼伯(jeansenebier)证实了英格豪斯的发现,并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除光合作用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但是,当时人们不了解植物在光下释放的气体和植物在黑暗中所有器官释放的气体究竟是什么。178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空气成分,从而认识到绿*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而各种器官在暗中释放二氧化碳。

⒍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n.t.desaussure)研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氧气释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和氧气释放量,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吸收量。根据实验中除植物、空气和水以外,没有其他物质,他断定光合作用除吸收二氧化碳外,二氧化碳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

⒎1817年,法国的两位植物学家,佩利蒂欧(pelletier)和卡文陶(cawentou)从

叶片中分离出叶绿素。后来有人*叶绿素对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⒏1845年,德国医生罗伯特.梅耶(robertmayer)根据能量转化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起来。当时人们用下式表示光合作用:

绿*植物co2+h22+有机物质+能量

⒐1864年,法国植物生理学家鲍辛高特(t.b.boussingault)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精密地测定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它们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的比值接近1。

⒑1864年,德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julliussachs)用实验成功地*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形成淀粉。他先把绿叶放在黑暗中数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叶片中的物质的输出和呼吸代谢的结果,使原先存在于叶片里的淀粉消失。然后把经黑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叶片仍然置于黑暗中,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子,结果发现处于黑暗的一半叶片无颜*变化,而曝光的一半叶片显示出深蓝*。这是由于碘与淀粉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结果。

⒒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把装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照射到的水绵的叶绿体部位集中,从而*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结构是叶绿体。在另一组实验中,他把一个棱镜放在光源与显微镜台之间,用光照射水绵,结果发现位于蓝、红光下的叶绿体周围细菌最多。藻中的叶绿素吸收蓝光和红光,恩吉尔曼得出结论: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接收光的*素。1939年,英国的希尔(r.hill)发现从破碎的叶子中分离出来的叶绿体,一旦加入人工电子受体(如高铁*化钾),照光后便会释放出氧气,这就更直接*了氧气是从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⒓1938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s.rubin)和卡门(carmen)首先采用同位素示踪

181818法研究氧气的来源,它们用氧的同位素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成为h2o和co2,然

1818后用h2o与正常的co2和co2与正常的h2o这两种组合,分别作为试验植物(或叶绿体)光

18合作用的原料,再分析释放的氧气。结果表明,用前一种组合时,放出的氧气完全是o2,

18而用后一种组合时,放出的氧气完全不含o2。可以表示为:

1818co2+2h2o→(ch2o)+o2+h2o

181818co2+2h2o→(ch2o)+o2+h2o

上述的试验充分*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完全来自水,同时还说明水的光氧化和二氧化碳的还原是分别进行的。

⒔20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瓦布格*了光合作用中存在两个反应过程:一个是需光的,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的“光反应”;另一个是不需要光的,象一般化学反应那样随温度提高而加快的“暗反应”。后来,美国科学家阿侬(d.iarnon)用分离出来的离体叶绿体,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两个组成部分。

⒕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以范尼尔(c.b.vanniel)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光合细菌也能像植物一样,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所不同的是以硫化物、有机物或*做为供*体。它们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写成:

光co2+2h22o)++h2o+2a

*素

⒖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爱默生(r.emerson)及其同事,用测定光合作用最高量子产额的方法,研究不同藻类的光合作用。所谓量子产额,又称量子效率,是以光量子为基础的光合作用效率,即在光合作用中,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所释放出氧或固定二氧化碳的分子数。爱默生等在研究中发现,对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最有效的光是650-680nm的红光和波长为400-460nm的蓝光,叶绿素恰好对这两个波段的光有强烈的吸收。当波长超过680nm时,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额发生急剧下降,这就是光合作用的“红降”现象,也称为爱默生第一效应。如果提供一点辅助*的短波长光(如波长为650nm光),那么,大于685nm的远红光的光合作用量子产额就会显著增加,比单独使用长波光或短波光的效率都高。这就是双光增益效应,又成为爱默生第二效应。

14⒗20世纪四十年代初,卡尔文等用co2饲养小球藻,观察小球藻光合作用中碳的转

化和去向,阐明了光合作用碳同化途径,提出了卡尔文-本森循环。

⒘1954年,美国的阿侬、弗伦凯尔(a.w.frenkel)等分别发现菠菜叶绿体和光合细菌载*体,在光照条件下能够把adp和无机**合成atp。由于这个反应是需要光的反

+应,故称为光合**化。1951年,希尔又发现希尔反应可以把辅酶Ⅱ(nadp)还原成还

原态的辅酶Ⅱ(nadph),从而揭示出nadph的来源。atp和nadph都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产物,共同构成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同化力。

⒙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光能如何推动两个光反应,以及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载体的成分和它们的光谱学等研究上。同时,在光合膜、颗粒和大分子水平上,深入开展对放氧机理、反应中心的组成、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的电荷分离、*素蛋白复合体、光合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光合作用的人工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第2篇:考场作文的资料:发现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2。科学绝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

3。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爱因斯坦

4。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原则。而击木游戏正是能锻炼你的臂力、腿力和眼力!---巴甫洛夫

新的发现,需要明锐的观察能力,需要动手去证实它,需要大胆的猜测它。这样就会发现科学研究的路子更宽,会发现有很多东西还有待修正。

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发现第118号元素

来自美国劳伦斯livermore国家实验室和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能协会的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发现了最新的超重元素——第118号元素。至今为止,这两大研究所已经成功发现了五种元素:113号,114号,115号,116号和118号。这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化学元素并不是可以无休止地“发现”下去的。就像是一个金矿,你今天可能会挖出一块很大的金子来,而后天,再后天,你就可能一点金子都挖不出来。从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过程来看,即使今后找到或合成全部稳定的超重核,从新发现的超重核中,又会发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新鲜事。

人类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不能肯定地说,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在哪里。在科学研究中,学无止境的。

“推陈出新”、“学无止境”、“发展”等。

会“笑”的动物

人在欢乐喜悦时会发出笑声。殊不知,在自然界有一些动植物也会发出类似人类的笑声。

在圭亚那的奔米达地区有一种会发笑的牛,它的喉部长着一个隔音膜,叫时,此膜剧烈颤动,发出“哈哈哈”的声音,人们就形象地称它为“哈哈牛”或“笑牛”;又因它的叫声像古稀老人在爽朗地笑,所以还被称为“笑老人”。

笑鸟是生活在澳大利亚森林里的一种鸟,当地人称它为“库卡巴拉”。这种鸟是捕蛇能手,它有一个带钩且锋利的嘴,捕蛇时,先用带钩的嘴将蛇衔到树顶上,然后从空中将其摔死,再细嚼慢咽地品尝。它边吃边发出“哈哈”的笑声,仿佛在庆贺自己的胜利。笑鸟的笑声洪亮、爽朗、欢快。

只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发现周围的世界充满了魅力,是多姿多彩的。

“发现美丽”、“存在与发现”、“乐观”、“观察”等。

一场骗局

1912年,英国的一个小镇,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一个姓道森的乡村律师,在伦敦附近的皮尔当村挖到了几片破碎的骨头,拼接以后,形成一个奇特的头骨化石。很快,在头骨附近又找到了用石头做成的原始工具,还有一些距今50万年的动物化石。这个被称为“皮尔当头骨”的化石当时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人类祖先,轰动世界。

然而,对这个结论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30多年后,考古学家家奥克莱对这颗头骨化石进行了化学分析。实验数据让他惊呆了!结果显示,这颗头骨化石上下两部分的元素含量竟然是完全不同。这意味着,那颗头骨根本不属于同一个个体,它很可能是由两种东西拼凑而成!就在这一瞬间,奥克莱意识到:几十年前那场轰动世界的发现,竟是一个骗局。实验结果最终证实,“皮尔当头骨”是用现代人的头盖骨和猩猩的下颌骨拼凑而成的

事物的发展总体是呈曲线上升趋势的,这中间也有倒退的,人类或许被一些假象或伪科学蒙蔽,这就需要加以修正。

“进步与倒退”、“表象与本质”、“虚伪”等。

 

第3篇:有趣的发现课件资料

一个优秀的课件,采用的形式其产生的效果应该是高于传统教材的,也就是说,如果连传统教材的效果都没有达到,那也就没有必要做成课件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趣的发现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达尔文小岛昆虫翅膀

观察比较因为生存研究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引读:(出示课件)原来……指名读。

②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平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