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伪装者”

写范文发表于:2019-05-29 09:33:10

  又是这样的一个下午,我们一来到教室,交完作业就开始看课外书。教室里很安静,掉根针都听得清清楚楚。但黄老师的到来却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她要和我们做个游戏!

  这个游戏叫“揪出‘伪装者’”。游戏规则是:挑战者先到教室外,老师在教室里写出伪装者的名字,挑战者一进来,大家就和“伪装者”做同样的动作,让挑战者迷失方向,找不到“伪装者”。

  游戏开始了!第一轮的挑战者是孙雅妍,教室里突然发出一阵笑声,原来“伪装者”就是老师自己。孙雅妍走进教室,大家都做动作,她扫视了每一个同学,就是忽略了背后的老师。她找得“伪装者”都是错的,后来得知“伪装者”是老师时,惊呼一声:“什么?”。

  第二轮的挑战者是周翰林,他走出教室,教室里发出了更大的笑声,原来“伪装者”就是他自己。他一进教室,叹了一口气,大家也都开始叹气,他感到很奇怪,却没发现大家都跟他学。当我们说出“伪装者”就是他自己时,他感叹到:“我们走过最深的路是什么,就是老师的套路啊!”。

  第三轮的挑战者就是我!临走时有些同学在下面助威“猴哥,你行的,你被烧了四十九天可不是白烧的,用你的火眼金睛!”。我一进教室,就立刻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要在半分钟内从61个人中找出“伪装者”真不容易。我启动了我的“火眼金睛”,迅速扫视了所有人,一眼盯中了刘亦凡,我发现其他人都跟她学,她做得也慢些。她发现我盯住她时,身子往后一仰。还有,袁浩扬他们也与众不同,只不过他们的动作太浮夸。我的“火眼金睛”告诉我他们不是,我立马说出了*。霎时间,同学们沸腾了,他们高兴地喊道:“猴哥,我就知道你行的!”

  今天的游戏主要考察的就是观察力,你是不是也有一双像我一样的“火眼金睛”呢?

  【作者:何青睿】

 

第2篇:揪出伪装者日记

又是这样的一个下午,我们一来到教室,交完作业就开始看课外书。教室里很安静,掉根针都听得清清楚楚。但黄老师的到来却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她要和我们做个游戏!

这个游戏叫“揪出‘伪装者’”。游戏规则是:挑战者先到教室外,老师在教室里写出伪装者的名字,挑战者一进来,大家就和“伪装者”做同样的动作,让挑战者迷失方向,找不到“伪装者”。

游戏开始了!第一轮的挑战者是孙雅妍,教室里突然发出一阵笑声,原来“伪装者”就是老师自己。孙雅妍走进教室,大家都做动作,她扫视了每一个同学,就是忽略了背后的老师。她找得“伪装者”都是错的,后来得知“伪装者”是老师时,惊呼一声:“什么?”。

第二轮的挑战者是周翰林,他走出教室,教室里发出了更大的笑声,原来“伪装者”就是他自己。他一进教室,叹了一口气,大家也都开始叹气,他感到很奇怪,却没发现大家都跟他学。当我们说出“伪装者”就是他自己时,他感叹到:“我们走过最深的路是什么,就是老师的套路啊!”。

第三轮的挑战者就是我!临走时有些同学在下面助威“猴哥,你行的,你被烧了四十九天可不是白烧的,用你的火眼金睛!”。我一进教室,就立刻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要在半分钟内从61个人中找出“伪装者”真不容易。我启动了我的“火眼金睛”,迅速扫视了所有人,一眼盯中了刘亦凡,我发现其他人都跟她学,她做得也慢些。她发现我盯住她时,身子往后一仰。还有,袁浩扬他们也与众不同,只不过他们的动作太浮夸。我的“火眼金睛”告诉我他们不是,我立马说出了*。霎时间,同学们沸腾了,他们高兴地喊道:“猴哥,我就知道你行的!”

今天的游戏主要考察的就是观察力,你是不是也有一双像我一样的“火眼金睛”呢?

 

第3篇:《伪装者》观后感

<伪装者>火了。这些日子,身边多了数量可观的<伪装者>追剧人。虽然此前很多人就知道我喜爱靳东,但往往只是颇为礼貌地问一句,靳东演过谁啊。而这一次,很多人向我打听靳东时,却是兴致颇浓,一副希望我肯不遗余力抖出大量信息的架势。

<伪装者>为什么如此好看?这的确发人深思。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一些原因:

第一,<伪装者>的人物塑造得较为鲜活生动

笔者曾经说过,如果给<北平无战事>和<伪装者>分别打分,前者我打95分,后者打85分。但是,这只是总体上的打分,具体到人物的塑造上,<伪装者>无疑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北平无战事>中,我们见识了太多的“面瘫脸”,如方孟敖、徐铁英、谢培东、孙朝忠等等。虽然这些演员的演技让人无可厚非,这些人物的设定也让人较为认同。但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的确会让观众看起来很累。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马汉山。因为马汉山一出场就会让人开心不已。毕竟看影视作品不同于看纪录片,更不同于看历史书,所以*至上的信条还是不能忽视的。

反观<伪装者>,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一出场就会显露鲜明的*格特点。汪曼春的嗜杀成*、明诚的身手不凡、明楼的沉稳大气、明台的自信不羁、大姐的慈爱细腻等等。哪怕像梁仲春这样的人物,也会让人看到其慈父的一面。而他那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小舅子,则一副狗仗人势的嘴脸。还有像王天风、于曼丽、黎叔、郭骑云等角*,可谓都是很有*格的人。

笔者曾经参与过两部微电影的拍摄,深知有*格特点的角*其实更好演绎。同时,剧中的人物越有*格,观众看起来就越爱看。在这部剧中,靳东扮演的明楼可谓是最大的亮点,因为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格特征的人物。看这部作品。我更多的感觉是,明楼是靳东多年演艺生涯集大成的呈现、是其长期以来沉淀的各种演技的集中爆发。所以,我非常理解为什么身边的人跟我一样开始喜爱靳东。一个演员遇到一个好的角*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是能利用好这种运气,靠得只能是实力。所以,靳东微博上的粉丝留言中,才纷纷称赞他是一个实力派的演员。

第二,<伪装者>谍战节奏紧、家庭戏份足

谍战戏最忌拖泥带水,因为谍战的本质就是险象环生、跌宕起伏。这样的一个特点如果用一种颇为拖沓的节奏来展示,对观众的耐心无疑是一个强大的考验。而任何影视作品。千万不要考验观众的耐心,因为观众就是上帝。看<北平无战事>时,我曾经感慨“有一种节奏叫缓慢而不拖沓”,但是,我之所以能接受这种缓慢,是因为我喜欢剧中那些充满文化味的台词。这些年,看过太多因充斥着大量废话而让节奏放缓的电视剧,我敢说没人没多多少少看过这样的作品。所以,我忍不住在想,正是因为有很多的“雷剧”、“垃圾剧”打造了“良好”的基础,<伪装者>的节奏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无疑是非常紧凑的。

记得看<北平无战事>时,我常常喜欢回放,因为很多镜头都需要反复咂摸。而看<伪装者>我会抱怨每天播放的集数太少,因为我太想知道接下来的剧情。这种能够让人抱怨的能力,就是一部谍战戏成功的表现。笔者有一个同事,特爱看谍战戏,至于原因,她说因为会开发她的智力。的确如此,一部设计精巧的谍战作品不仅是编剧脑洞大开之后的结果,也是提升观众智商的手段。如果,很多剧情的设计让人一眼就看透,或让人看完了也没懂,这就是失败的编剧。就<伪装者>而言,毫不恭维地说,其剧情的复杂多变、惊心动魄还是值得肯定的。

<伪装者>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一部谍战戏中加入了大量家庭戏份。相比于<北平无战事>中颇为复杂的人物网和较多家庭的存在,<伪装者>中的人物网相对简单且家庭戏更多地只安排在明家。不知为什么,只要镜头从明楼的办公室、明台的照相馆、以及日本领事馆和医院等处回到明家,我的心中就会一暖。喜欢看大姐教训明楼和明台的场景、喜欢明家的几个大男人在一起打打闹闹、更喜欢看到除夕夜明家的团圆饭。事实上,<伪装者>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伪装”搭台,“情怀”唱戏。每看罢一集,心中满满的都是温暖与爱。在这样一部几乎无人不伪装的作品中,深深触动我的恰恰是那些没有伪装的真情。

一部戏,能具有较强的正剧范儿固然好、能具有浓浓的文化味固然难得,但是如果不能让剧情深入且打动人心,其正剧范和文化味未免会显得乏力。这也是为什么身边的很多人追<北平无战事>没有追完,而追<伪装者>却锲而不舍的原因。

第三,<伪装者>中多人对手戏太出彩

如果说看其他作品时,我更多会对某个人物或某些两人的对手戏印象颇深,<伪装者>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三人以上的对手戏。要知道,这些多人对手戏拍起来可比双人对手戏要难得多。

如大姐明镜大闹汪家的那场戏,明镜、明楼、明诚以及汪家人、还有众多的客人都在场。当大姐气愤之下掌掴明楼时,大姐的怒不可遏、明楼的毕恭毕敬、明诚的惊诧莫名、汪曼春的义愤填膺,缺了哪一个人的那种情绪,这场戏都会失*。可以想见,拍这样一场戏得多少人反复配合,得都多少机位不同角度取景,最终才能实现这样的立体式呈现。

再如,明家的三兄弟,只要是只有他们三个人的戏,我都喜欢看。那场明台明楼大打出手、明诚先是劝架后来却吃着苹果饶有兴致观战的戏,可谓经典。开战前,三个人犹如绕口令般的那一大段台词,听得人好不过瘾。而战斗中,明台明楼纠缠在一起的样子,更让人忍俊不禁。大战过后,明家兄弟之狼藉、明家之狼藉,可谓相映成趣,令人回味无穷。

像这样出彩的多人对手戏在剧中可谓数不胜数,在此也就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