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积累:四大平衡常数

写范文
更新:2024-02-25 08:18:31

提炼1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含义

化学知识点积累:四大平衡常数

h2o??h++oh-

表达式:25℃时,kw=c(h+)·c(oh-)=1.0×10-14。

2.对kw的理解

(1)kw适用于纯水、稀的电解质(*、碱、盐)水溶液。

(2)恒温时,kw不变;升温时,电离程度增大(因为电离一般吸热),kw增大。

提炼2电离平衡常数(ka、kb)

1.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

如对于ha??h++a-,ka=;boh??b++oh-,kb=。

2.k值大小的意义

相同温度下,k值越小表明电离程度越小,对应*的**或碱的碱*越弱。

3.影响k值大小的外因

同一电解质,k值只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k值越大;此外对于多元弱*来说,其ka1ka2ka3。

提炼3水解平衡常数(kh)

1.水解平衡常数的含义

a-+h2o??ha+oh-,达到平衡时有kh==。同理,强*弱碱盐水解平衡常数与弱碱电离平衡常数kb的关系为kh=。

2.影响kh的因素

kh值的大小是由发生水解的离子的*质与温度共同决定的;温度一定时,离子水解能力越强,kh值越大;温度升高时,kh值增大;对于多元弱**离子或多元弱碱阳离子来说,其kh1kh2kh3。

提炼4溶度积常数(ksp)

1.溶度积常数ksp的表达式

对于组成为ambn的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存在平衡ambn(s)??man+(aq)+nbm-(aq),ksp=cm(an+)·(bm-)。

2.影响ksp大小的因素

对于确定的物质来说,ksp只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ksp增大。

第2篇:高中化学知识点积累

【ph】溶液的*、碱*可用*离子浓度(记作[h+])表示,但稀溶液中[h+]少,计算不便。因此,化学上采用*离子浓度([h+])的负对数来表示,叫做ph,即ph=-lg[h+]。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ph=0表示*度较强

ph=7表示溶液呈中*

ph<7表示溶液呈**

ph>7表示溶液呈碱*

ph与[h+]的关系是:

ph越小,[h+]越大,*的强度也越高;

ph越大,[h+]越小,*的强度也越低。

ph减小一个单位,相当于[h+]增大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相当于[h+]减小至原来的1/10。

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即把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跟标准比*卡对照。这样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要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可以采用测量ph的仪器(参看*碱指示剂、ph试纸的使用)。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因此*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关系。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千克,则(1.993x10-26)/12=1.667x10-27千克。然后再把其它某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数相比后所得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数值就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x10-26)/(1.667x10-27)≈16,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按相同的方法计算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般为其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a=a1·a1%+a2·a2%+......+an·an%,(a是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率)。例如,*元素有2种同位素,为*-35和*-37,含量分别为75%和25%,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x75%+37x25%=35.5.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2o,高锰*钾kclo3、五水硫*铜cuso4?5h2o等都是化合物。

化合物是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具体形式。它具有固定的组成,即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种类、质量比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均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化合物的组成固定,所以可以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它的组成,这就是化学式(或分子式)。就水来说,从宏观上看,纯净的水是由*、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水是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2个*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由于水的组成固定不变,所以可以用分子式h2o来表示水的组成。

化合物种类繁多,有的化合物由*;阳离子构成,如*化*nacl、硫*铵(nh4)2so4等;有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如氨气nh3、甲*ch4、五氧化二*p2o5、二硫化碳cs2等;有的化合物由原子构成,如二氧化硅sio2、碳化硅sic等。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不含碳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h2co3和碳*盐等)两大类。按化学*质的不同,可以把化合物分为氧化物、*类、碱类和盐类(参看单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

【化学式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根据已知化学式和相对原子质量,可计算出化学式量,例如,**钾的化学式为kclo3,k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098、c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3、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999,kclo3的式量:39.098×1+35.453×1+15.999×3=122.548。cuso4?5h2o的式量应该是cuso4与5h2o的式量的和,不要把式中的“?”误为“×”而错算为cuso4与5h2o的式量的乘积,cuso4?5h2o的式量=63.546×1+32.066×1+15.999×4+5(1.008×2+15.999×1)=249.683。和相对原子质量一样,化学式量也是相对比值,没有单位。

【化学*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质叫做化学*质。

如可燃*、不稳定*、**、碱*、氧化*、还原*、跟某些物质起反应等。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质。例如,加热kclo3,可以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表明kclo3受热达较高温度时,能够放出o2。因此kclo3具有受热分解产生o2的化学*质。

应该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质的区别,如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能够燃烧是它的化学*质。物质的化学*质由它的结构决定,而物质的结构又可以通过它的化学*质反映出来。物质的用途由它的*质决定。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或分子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又叫化学反应式,简称反应式。

化学方程式表示客观存在着的化学反应,所以不能任意编造,并且化学方程式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不符合以上两点的化学方程式就是错误的,例如:

2na+cuso4=na2so4+cu

此反应客观上不存在

mg+o2=mgo2

化学式mgo2不正确

fe2o3+co=2fe+2co2↑

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不相等(配平有错误),反应物中有气体co,生成物的co2气体不应标“↑”。

欲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切实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例如:

表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气。

②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分子和1个氧分子。

③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18:2×2:32

即每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在化学方程式各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做化学方程式配平。

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表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化学计算提供准确的关系式、关系量。配平方法有多种:

(1)观察法。观察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找出比较复杂的一种,推求其它化学式的系数。如:

fe2(so4)3+naoh―fe(oh)3+na2so4

fe2(so4)3所含原子数最多、最复杂,其中三个so4进入na2so4,每个na2so4含有一个so4,所以na2so4系数为3;2个铁原子fe需进入2个fe(oh)3,所以fe(oh)3系数为2,这样就得到:

fe2(so4)3+naoh―2fe(oh)3+3na2so4

接下去确定naoh的系数,2fe(oh)3中有6个oh,3na2so4中有6个na,所以在naoh前填上系数6,得到:

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最后把“―”改成“=”,标明fe(oh)3↓。

(2)单数变双数法。如:

c2h2+o2―co2+h2o

首先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并且一边为单数,另一边为双数的原子(氧原子)。由于氧分子是双原子分子o2,生成物里氧原子总数必然是双数,所以h2o的系数应该是2(系数应该是最简正整数比),如下式中①所示:

由于2h2o中*原子个数是c2h2的2倍,所以c2h2系数为2,如下式中②所示:

又由于2c2h2中碳原子个数为co2的4倍,所以co2系数为4,如下式中③所示:

最后配单质o2的系数,由于生成物里所含氧原子总数为10,所以反应物o2的系数是5,如下式中④所示:

核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已经相等,把反应条件,等号、状态符号↑填齐,化学方程式已配平。

(3)求最小公倍数法例如:

kclo3―kcl+o2

式中k、cl、o各出现一次,只有氧原子数两边不等,左边3个,右边2个,所以应从氧原子入手来开始配平。由于3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6,6与kclo3中氧原子个数3之比为2,所以kclo3系数应为2。又由于6跟o2的氧原子个数2之比为3,所以o2系数应为3。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第3篇:小学奥数知识点积累

奥数对择校来说是一道绕不过的坎,想要进入民办牛校,奥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禁止这么多年还是没能禁掉,那就坦然面对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奥数知识点积累,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01

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02

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03

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04

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05

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06

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07

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08

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09

平均数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

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②4=3+1+0③4=2+2+0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1个物体: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0.321]=0;[2.9999]=2;

关键问题:构造物体和抽屉。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

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