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围魏救赵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胜券丢盔齐*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队是一支怎样的*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
2.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远道而来,*队疲惫,若与魏*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惕。正因为庞涓放松*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溃不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大胜
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第2篇:围魏救赵课堂的教案设计
一、感知课题
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课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分小组分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5.读完全文,结合课后2题理清脉络。
6.指导生字书写。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1部分
1.读一读,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3.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适当地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
4.读课文。
第2部分
1.分角*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课后句子,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3.读孙膑的话,从中你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第3部分
1.孙膑是怎样安排的?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文,魏*的心里有哪些变化?
3.从孙膑的安排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4部分
1.事情的结果怎样?读最后一部分。
2.为什么孙膑要选择桂陵这个地方与魏*交战?
3.魏*当时是什么状况?
4.读最后一部分,你想对孙膑说什么?
四、讲述故事,拓展升华
1.读全文,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在全班讲故事,交流评议。
4.拓展推荐:充满智慧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如《弦高犒师》《宰相甘罗》等。☆*事家孙膑
他是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孙膑是*历史上卓越的*事家、*事理论家。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用围魏救赵、避实就虚、减灶示敌等谋略使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在*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特别是其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为历代兵家所借鉴。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孙膑与庞涓
孙膑与庞涓本是要好的师兄弟,都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兵法。庞涓求取功名富贵心切,学业未成,就投靠到魏国当了将*。孙膑继续求学,深得孙子兵法的精要,后被庞涓邀请到了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孙膑,还假意关心他。孙膑遭陷被剔除了膝盖骨变成了残废,还为庞涓背写孙子兵法以答谢庞涓救命之恩。后来孙膑得知真相,后悔莫及,焚烧了兵书,并装疯麻痹庞涓。后来,孙膑被人救到齐国受到齐威王的重用。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迫使庞涓大败,自杀身亡,从而报仇雪恨。
第3篇:《围魏救赵》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溃不成*、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溃不成*,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
(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
(2)打了胜仗的魏*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若与魏*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此时的丢盔弃*、溃不成*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