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写范文
更新:2024-02-06 06:41:35

[篇一: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二)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企业理论

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

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篇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

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二)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

第2篇:新制度经济学派

制度经济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当今西方经济学舞台上,该学派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chool),另一个是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chool)。

学派简介

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20世纪50年代,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登上了学术舞台。

他承袭了凡伯伦为代表的旧

制度经济学派的传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发展了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与旧制度经济学派没有多大差别,没有摆脱旧制度经济学的心理因素、法律因素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思想,但他们不是像旧制度学派那样研究由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习惯所决定的制度演进过程,而是更多地分析单一制度本身的功能。

在研究方法上,新制度经济学派比旧制度经济学派更彻底地主张制度演进、整体方法,反对新古典经济学抽象演绎法,认为把个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不科学的,认为这种方法以其均衡的、静止的分析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外表,没有考虑到社会各个经济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冲突。

新制度学派的学者主张从根本上更新现代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他们认为,由于技术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个动态的因果过程,所以经济学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

也就是说,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要采用演进的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演进方法是与整体方法相联系的,强调在经济研究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而不是个人和企业。

这里所说的整体,不只是经济概念,往往不能用数字来表述。

他们反对正统经济学所采取的数量分析方法,而应该采取制度因素的分析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这种分析方法被概括为制度分析法或结构分析法。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整体研究是与价值研究方法相联系的,这实际属于规范的研究方法。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以科斯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是由威廉姆森最先提出来的。

它既有别于旧的制度经济学,又有别于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诺斯及张五常等人。

这一学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自身的理论视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科斯,1994)。

新制度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的、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则主张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中的人,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制出发,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

新制度经济学派从两个方面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1)人的行为是有限理*的。

(2)人都具有为自己谋最大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关于研究领域的拓展。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于

研究制度结构,包括法律、企业组织、社会文化等,并引入了交易费用、产权等理论。

他们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零交易费用的假定,认为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不论生产和交换活动怎样安排,资源的使用都相同。

这种从零交易费用假定到正交易费用假定的修正,使经济学的研究更接近于现实。

这种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问题,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时候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稳定*偏好、理*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

不过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作了修正:即主体的环境约束问题、主体所拥有的信息问题和主体与客体问相互作用的方式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的变量,如信息、交易成本、产权约束和*行为干预等,从而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原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一般化的应用。

旧制度经济学派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制度主义广泛传播时期,这是通常所说的旧制度学派。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间观点不太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支:

(1)社会心理学派(凡伯伦为代表),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对这种所谓“制度”的影响;

(2)社会法律学派(康芒斯为代表),强调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体行动方面起的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3)经验统计学派(米契尔为代表),认为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要以经验统计资料为基础,经济理论的研究是次要的,应当先对事实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到结论。

仅就理论思想对以后经济理论的发展来说,凡伯伦是这三人中影响最大的一位。

旧制度学派各个分支虽然研究的出发点、内容并不相同,但他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相同之处。

他们在研究对象上都强调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汲取了德国历史学派的观点,采取历史主义和制度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强调从制度的整体方面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强调从制度的演进方面研究问题,提出要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理论,从结构上改革资本主义社会。

这种对“制度趋势”的研究既是制度学派的一个共同点,又是形成制度学派的理论基础。

新旧过渡时期的制度学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是制度学派从旧到新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们继续沿着凡伯伦所开辟的道路研究制度问题,从而发展了凡伯伦的理论,着重从社会和企业结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强调技术进步对于制度和企业权力结构的重大意义,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资本主义权力机构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趋势等等。

这都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在制度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篇:制度经济学

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RonaldCoase)《企业之*质》,科斯的贡献在于的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并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交往中的不同作用。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等人对于这门新兴学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30年,新制度经济学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发端,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形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Classical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又历经了“张伯伦*”、“凯恩斯*”和“预期*”等,制度经济学[1]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NewclassicalEconomics)。尽管主流经济学枝繁叶茂,备受青睐,但非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努力抗争,不断创新,仍获得相当的发展空间。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很多,制度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质。

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不是以任何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活动,而是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因此,以制度为视角研究经济问题,首先要求确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不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作为起点。在他们看来,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不确定的人,因而无法以一个确定的、总量的标准,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安排。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说:研究视角的改变推动了诸如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产权分析和比较体制等领域中实证和理论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有用的,并带来了制度主义的复兴。这是制度经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尽管制度学派是以反对主流经济学为旗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