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录序》阅读题及*

写范文
更新:2024-03-13 06:35:05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桐城文录序》阅读题及*

桐城文录①序【清】方宗城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②,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盖自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继挺出,论者以为侍郎以学胜,学博以才胜,郎中以识胜,如太华三峰,矗立云表。虽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继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轨,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乌呼!盛哉!然余又尝总观桐城先辈文,三先生外,其前后及同时者,无虑五六十家。虽不足尽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复数人。其余或长经术,或优政事,或论学论文,记忠记孝,亦足以广见闻,备掌故。

曩者,康熙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数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丰壬子春,余与友人戴存庄论吾桐之文,以我朝为盛。然物胜则必反其本,然后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气运,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则必盛,盛久则必靡,亦理之势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岂非乡后进者之责与?因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得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其空文无理论,或虽有事理则文鄙倍者,不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数卷至十余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数卷至一卷,而杂家则数人一卷以附之。

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而况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③,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昔者,孔子编《诗》而附《鲁颂》,删《书》而附《费誓》,因《鲁史》以作《春秋》,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今纂初成,将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归敬孚④而属其益加搜访校订以成之,爰⑤书其义例于左云。

【注】【1】《桐城文录》:作者与有人合编的一部桐城派文选。②雅驯:讲究文采修辞。③澌(sī)灭:毁灭净尽。④敬孚:萧穆,字敬孚。⑤爰(yuán):于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胜:尽

b.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矜:崇尚

c.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仲伯:难分上下

d.然后可以久而不敝敝:疲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而于文则未尽雅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相与取诸先辈文

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d.而不集其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b.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c.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者矣

d.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文风虽自唐*始兴起,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桐城三位名家确立了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地位。

b.桐城散文作家,除三位名家外,在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还有几十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有的擅长经术或政事,有的擅长论述学问、记载忠孝。

c.作者认为,整理乡邦文献是后辈人的职责所在,选文原则,大约已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同时兼顾文采修辞。

d.作者认为乡邦文献相当重要,据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等例子作为事实证据予以说明。

第Ⅱ卷(共10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3分)

(2)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4分)

(3)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3分)

试题*:

9.d(敝:衰微)

10.b(b均为介词,对于。a介词,凭借;介词,把。c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11.c(原文标点: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12.a(“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讲究文采修辞”也不正确,应是“还没有完全讲究文采修辞”。)

参考译文:

桐城文学的兴起从唐朝曹孟徵、宋朝李伯时兄弟,凭借诗词书画,名声传扬千年。等到明朝三百年。彪炳史册的人写也写不尽。但是这时风气初开,人心淳古朴实厚道。凭着文章出名的读书人,大多崇尚经世济民,崇尚气节,穷究事物之理,便是了解各种事物,而对于文章还没有完全讲究文采修辞,而恢复以前的习气。积郁时间长了,浓厚了,就畅快的书泄。到了我朝,文学于是成为全国的引领者,是理所当然的。大概从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位先生相继出众,评论的人认为方望溪侍郎凭借学文胜出,刘海峰学博凭着才华胜出,姚惜抱郎中凭借见识胜,向华山的三座山峰矗立在云外。虽然成就的面目各不相同,但是都能够继承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正道,和明代归有光不相上下。哎,兴盛啊!但是我要曾经总观同城先辈的文章,三位先生之外,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的人,大约五六十人。虽然不能全部登上作者之列,但是他们各有自己的收获,又有几个人堪称名家。其他有的擅长经术,有的擅长政事,有的论述学问,记载忠孝,也足够来扩大见闻,完备前人事迹传说。

以前,康熙年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几十卷,大多是名人的文章。咸丰壬子年春天,我和友人戴存庄讨论我们同城的文章,认为我朝文学兴旺。但是是五星圣,就一定复归本源,这样以后可以长久而不衰败。天地之间的气数流动,不能自己停止,储存久了就一定兴盛,兴盛久了就一定衰退,也是理所当然的。阻止它的衰退,来挽救它的衰败,难道不是同乡的后辈人的责任吗?于是共同拿各个先辈的文章,精选得到几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而都一定属于讲究文采修辞的。那些空洞没有道理,或者虽然有事理,但是文章浅陋背理的,不选录。按照时代来分卷子,那些大家有的几卷到十多卷,那足以自成一家的,有的几卷到一卷,而杂家就几个人一卷附在后面。十分害怕这本书中途废弃,让几百年的文献无际可寻。

学问的道理,不是可以局限于一乡的。然而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是以激励后人,那就只有我们乡的先生的言行是最适合的。况且经历战火之后,文章残缺,学术荒废,假如任凭它日渐毁灭净尽。而不去收集他的成就,删除他的错误,是后面的人看了有所感悟而学习它,那罪行难道不是加重了吗?

以前,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依照《鲁史》而写《春秋》,他对于祖国的文献这样用意恳切,这也是学习的人所应当学习的。现在编辑刚刚完成,将要去山东,于是把稿子底本拿给敬孚,而嘱托他更多的寻访校正修订以成书,于是写了他的义例放在旁边。

第2篇:《梧桐树》阅读题及*

梧桐树

①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的绿*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谚语:“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耍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鸟有。世间的“无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梧桐树阅读题:

1.窗前的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显出了三种容貌:

2.第④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3.作者为什么对落叶比落花更感到悲哀呢?(3分)

4.文中结尾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5分)

梧桐树阅读*

1.(2)绿叶成*(3)梧桐落叶

2.对比。通过梧桐落叶与落花的对比,写出了梧桐落叶尤其令人悲哀(或渲染了梧桐落叶的悲哀)。

3.比喻、拟人。如: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这样写形象的写出了梧桐树落叶之后的可怜样子,写出了作者对落叶的爱惜。

4.因为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或者:因为邻居家虽然种植了梧桐树,占有了它们。但是,他们没能看见它们的容貌,没能体验梧桐的种种变化,没感受到梧桐生长的象征意义,因而没法“占有”它们。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

启示:(1)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2)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

(3)形式上为你占有,而内容上未必为你所占有,这样的情况在世上为数不少。(4)本文以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句,揭示了全文中心。

第3篇:梧桐月光阅读题及*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梧桐月光刘艳疏桐映凉阶,思汝月未眠。

信步亭前望,月*正中天。

——题记

回忆如潮,相思如水。

那时,错过的梧桐月光。

独坐在门庭阶前,聆听虫声凄凄,几缕月光调皮地穿过叶隙,落入那铺满梧桐叶的林荫。我不禁举头遥望天幕上那轮皎洁的圆月,蓦然想起那时的你。恳请清风捎去一声问候:“你在他乡还好吗?”

我与你:相识,相知,相惜,相离,最终依旧错过。梧桐月光依旧,物是人非,远在他乡的你是否记得那时的梧桐月光。

相逢何必曾相识?与你相识,依旧是这片梧桐最美之时;与你相遇,仍是月光最盛之际。在那个夜晚,桐叶凋落,月*朦胧下的你,缓缓向我走来,伸出纤细的手,指向飘落的桐叶,安静的说:“你也爱梧桐月光吗?”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月明。”朱淑真的《秋夜》让两颗心产生了共鸣。那满床的月影,那梧桐支起了明月,架起了我们心中那座相知的桥梁。我们没有高山流水,也不是伯牙子期,我们有的,只是那满床的梧桐月影。那梧桐缺出的月光记录着我们的相知。那晚的月光洒在林荫,风吹过,像深空的倒影。与你的相知,也许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让我只喜欢梧桐,只喜欢月光下两个人的相知相遇。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相离在即,我们却默然无语,顺着小径漫步到梧桐的尽头。我们没有柳耆卿的晓风杨柳,也没有那千尺的桃花潭水,更没有夕阳落日。只是平淡的转身,无息地离去。残枝上的桐叶迎着风想抓住你留下的衣角,那一刻,梧桐遮住了月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我泪流满面。

一样的梧桐,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小径,一样的秋风,我的心正向月光寄上相思。远在他乡的你一定站在梧桐树下,聆听风的细语,让清风捎回一句:“安好,勿念。”

梧桐树下有我们美好的私语,月光影中有我们共同的留恋。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即使天各一方,也阻断不了心的交融,即使一别经年,依旧是对方心中美好的梧桐月光,即使相对无语,我们也能读懂心中的深情。

我愿借桐叶清风寄去对你的问候,借月光盛满对你的思念。如果记忆回潮,记忆似水,我愿是天上的银河,永远守护那片梧桐月光。

远方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几缕月光调皮地穿过叶隙,落入那铺满梧桐叶的林荫”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美好与作者超然宁静的心情。

b.文中对朱淑真的《秋夜》相关诗句的引用,借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和“你”相识、相知时的共鸣与快乐。

c.在回忆离别时,作者化用了一些诗句典故,如通过“梧桐遮住了月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我泪流满面”抒发了思念与忧伤。

d.文章开头从眼前所见之景写起,然后展开对往事的回忆与联想,随之又回到眼前现实,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8.文章为何以“梧桐月光”为题?请简要分析。(5分)

9.文章读来似曾相识,颇有古诗词韵味。请从主旨、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简要分析。(5分)

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14分)

7.*:a(“超然宁静”有误),c(引号中内容不是诗句典故)

8.*要点:

①是文章线索;②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作者的思念和祝愿;③奠定了情感基调(或渲染氛围)——深沉的忧伤。

(答出一点2分,2点4分,3点5分)

9.*要点:

①写离别与思念,是为经典情感;②化用典故:柳永与李白;③借梧桐月光等经典意象来表达深沉的思念;④构思虚实结合,富有古典意韵。⑤语言经典隽永,抒情*强。

(答出一点1分,2点3分,3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