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优秀说课稿

写范文
更新:2024-01-28 12:05:10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优秀说课稿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第2篇:独坐敬亭山的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这篇独坐敬亭山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一起来看看。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第3篇:独坐敬亭山

上学的时候,唐诗是需要背诵的,如今离开校园了,可以不用背书了,可以静静地感受体会一首诗。

李白有一首关于“静”的传神之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诗真是精湛,20个字就可以描绘天地之间的场景,且惟妙惟肖,让人身临其境。鸟儿飞尽,云儿飘走,只剩下诗人和眼前的敬亭山。

李白漂泊一生,尝尽人间辛*,看透世态炎凉,往往倍感孤寂。人的无情,反而衬托出山的有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去过的山不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崂山的巨峰。恰逢游人极少,山上云雾缭绕,大有仙境之感。来崂山旅游的人,想必很多人并不会感受到崂山美丽,因为大多游客是坐着旅游大巴游览的交通便利的熙熙攘攘的南线景区。在菜市场一样的景区中,很难体会到自然之美,之静。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比古人科技上发达了许多,但在心灵上,也比古人浮躁了许多。当我们感到心灵不再宁静之时,可以到户外大自然中。大自然的美景可以美丽你的眼睛,更可以柔化你的心灵。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