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黯南墅赏牡丹》翻译赏析

写范文
更新:2024-03-03 19:04:47

《思黯南墅赏牡丹》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思黯南墅赏牡丹》翻译赏析

有此倾城好颜*,天教晚发赛诸花。

【前言】

《思黯南墅赏牡丹》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唐人牡丹诗中对于牡丹外在形质之美艳的描述与赞美连篇累牍,《思黯南墅赏牡丹》是其中比较著名的诗篇,是刘禹锡另一名作《赏牡丹》的姊妹篇。

【注释】

①思黯:牛僧孺之字。贞元年间问进士。文宗时,曾任东都留守等职。

②南墅:牛僧孺为东都留守时,于洛阳南郭归仁里,经营一座别墅。刘禹锡在诗《和思黯忆南庄见示》中说“丞相新家伊水头”,丞相新家即指牛僧孺的南墅。

③人间世:即人世间,人间当世。

④合:应该。

⑤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典出《淮南子·地形》:“据昆仑虚(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此处此喻牡丹花的重瓣,花瓣层层叠叠如同九重的增城。

⑥阿姥:指西王母,古代神话中人名。姓杨,或云姓侯,名回,一名婉衿。居于昆仑山。《竹书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

⑦倾城:典出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里以美人倾城的美貌来比喻牡丹花*的艳美。

⑧晚发:晚开。牡丹花在暮春开放。

⑨赛:胜过。

⑩诸花:他花。

【翻译】

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上天应该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鉴赏】

刘禹锡写过的三首诗,均很有特*。五言绝句《浑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赏、盛赞了浑家牡丹花的硕大和繁多。此诗还有一定史料价值,说明在刘禹锡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七言绝句《赏牡丹》,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轰动效应”。七言绝句《思黯南墅赏牡丹》,则运用典故,写牡丹花艳压群芳的美丽。

百花之中,雍容华艳的牡丹素有国*天香之名。全诗诗人以虚写称妙,此诗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末二句叹赏其*泽之佳。“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点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机会,初次见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贵人”似的,无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诗人看来,牡丹是日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纯属“偶然”,所以一见到牛宅中牡丹,就作惊人语。首句破空雨入,诗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拟有灵光浮动。此句通过对牡丹花身价的高度估量,暗衬主人之高雅脱俗,一笔双,可见作者对牡丹花的重视及喜爱。后一句即用西王母昆仑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写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层层叠叠的形态。

第三句由初见牡丹时的萼然惊叹转入对花容花貌的由衷礼赞,牡丹之貌,诗人美其名日“倾城”,这“倾城”二字,殊非过誉。唐代人对牡丹花的迷恋钟爱,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两京是牡丹荟萃之地,每当四、五月份牡丹盛开时。整个帝京为之哄动。白居易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诗,刘禹锡也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描述当时赏花的空前盛况。诗人在此,没有用工笔精敷细绘牡丹形象,而是以倾城之举来侧面烘托倾城之*,笔法空灵,较之于工笔重彩勾勒更具无穷魅力。

最后,诗人以“天教晚发赛诸花”一句再评花之品*。重在‘晚”与“赛”两字上做文章。牡丹晚发,开于暮春。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唱道:“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既是叹亦是赞。牡丹俏不争春,天教晚发而集众芳之长。当然我们也可由此而寻绎一下诗人彼时心境,也许还包涵着大器晚成或对晚景赞美之昧外之旨。至于“赛诸花”之赛字,亦颇可玩味,既云“赛”,必有赛之对象和意义。在此我们不妨引一下刘禹锡的另一首《赏牡丹》诗。诗云:“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此四句可为“赛诸花”三字诠解。诗人之于牡丹的一片爱心,是与对女*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对*柔之美的生命体验发生契合的,他对牡丹的美感经验,是在与芍*、荷花诸花品赏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芍*因妖艳而无标格,荷花太洁净而缺少风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庄,顾盼之间百媚俱生。此种美,才是诗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独占鳌头的缘由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牡丹被誉为天姿国*,当之无愧。

第一个把花与女*相比的天才,无疑创造了人类审美历程上的伟大飞跃。尽管刘禹锡这首牡丹诗还是将花拟人,但已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此作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将对牡丹的花容、花*的欣赏和感受,升华到对女*柔美个*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举,爱得有个*,有情睐,包涵了更广更深的美学意义。

第2篇:白牡丹翻译赏析

白牡丹

白居易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丛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折来比颜*,一种如瑶琼。

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

始知无正*,恶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前两句诗文解释】

城中赏花的人终日在花丛中往来穿行。白*的牡丹颜*太素,人们并不观赏它,可是它也拥有牡丹之名。

【词语解释】

①作于元和四年(809)或稍后。钱学士:指钱徽,元和三年八月自祠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②闭:全诗校:“一作开。”

③《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后以虚白形容清静的心境。

④唐昌:观名,在长安安业坊南,观以唐玄宗女唐昌公主名。内有玉蕊花,为唐昌公主手植。花每发,若琼林玉树。见《剧谈录》卷下、《长安志》卷九。

⑤正*:纯正的颜*。谓青赤黄白黑五*。

旦暮:终日。

⑥时:全诗校:“一作眼。”

【赏析】

时人大多喜欢大红大紫,白牡丹因其素淡且栽种过多而受到了冷落。其实花的资质与芬芳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欣赏人的口味不同罢了。世间其他的事不也是如此吗!

第3篇:牡丹陈与义翻译赏析

原文: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东风看牡丹。

 

   

牡丹字词解释:

①一自:自从。

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⑤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⑥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牡丹翻译: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牡丹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牡丹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相关推荐: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翻译赏析

观雨陈与义赏析翻译